陕西一家人烟台生活16年,父母乡愁满怀孩子也想回去
异地考完却要回家读大学
2014年06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7日下午,漫长的数学考试终于结束,刘金生站在人堆里,急切地向儿子挥了挥手。
     考场外找个台阶,把手里的广告往上一垫,然后坐下静静等待……7日下午,刘金生和妻子就像大多数家长一样,期盼着儿子刘青能考个好成绩。不一样的是,尽管刘青在烟台参加高考,但户籍还在陕西的他们已经做好了考完就回老家的打算,甚至儿子报考志愿,也要往家乡报。
  2014年,山东省取消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高考报名的户籍限制,9千多随迁子女7日走进考场,刘青只是其中一个。

  文/片 本报记者 张晶    
  来烟16年
赶上异地高考政策

  异地高考政策一变,户籍还在陕西延安老家的刘金生一家正好赶上了,他们来烟台已经整整16年,儿子刘青当时才3岁,今年已经在烟台四中念完高中。借着省里出的政策,刘青顺利报上名,参加山东高考。
  7日下午,刘金生送儿子进考场,临进去之前,妻子白明递给儿子一粒口香糖。“吃了能提神儿。”白明说着,自己也往嘴里塞了两粒,“挺贵的这个,八九块钱一瓶,早上儿子说想吃,给他买了带上,考试前嚼一嚼。”
  目送儿子进了考场,刘金生和白明找了个台阶,把手里的招生广告往地下一垫,一屁股坐了下去。他嘴里也塞了一粒口香糖,又燃起一支烟,边嚼边眯着眼抽着。
老家分数有吸引力
但实在不敢折腾

  “户口还在老家,但是已经在这儿报上名了,就在这儿考吧。”刘金生说,孩子平时模拟考试能有590分左右,考好了也就能上个重点大学,然而这个分数在陕西,足够考个掰着手指也能数得过来的好学校了。
  “陕西的分数线跟山东能差50分,倒是想过回去念高中,可惜回不去啊!”刘金生叹了口气说,孩子念高一的时候,回陕西打听过,延安的教育担心比不上烟台这边,去上学又没关系没人,找不到好学校。孩子学习一直不错,不想因为这个搞得太折腾。
  “再说已经回不去啦,孩子从小就在烟台上学,他也不想回去念,同学老师课本都不一样,担心适应不了。”白明说。
考高中拿着高分
却上不了好学校

  原想在烟台享受比老家更好的教育资源,但由于户口限制,在实行异地高考之前,刘青过了不少坎儿。
  “当时孩子中考考了830分,这么高的分数,上烟台一中二中没问题,但是当时连想都不用想,人家不收外地学生。”白明手里捻着刚吃完的口香糖,脸上写满无奈,“后来去三中,找学校,连门儿都进不去,打电话学校也不接。”白明回忆那个暑假,别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一样考个高分,人家考完高高兴兴出去玩,刘青拿着这么高的分,却连门儿都进不了。
  不过这已经是三年前的事儿了。“高考完我们就回家,不在这儿待啦!”刘金生边抽烟边发呆,来烟台16年,难改的陕西口音让他始终觉得自己是个外地人,生活起来“拧巴”。
没想好以后干啥
就是一定要回老家

  1998年,刘金生放弃在延安的小买卖,到烟台打工,刚开始自己开了一个小店卖鞋,干了几年又转行,在一家洗浴中心搓澡。早上8点到晚上11点,只要有洗澡搓背的就干活,全凭力气来,每月700块钱的房租、孩子的学费和一家人的生活费,都是他挣。
  “累也没办法,赚钱啊!孩子上大学也得用钱,这儿的房子眼看着涨起来,比延安的贵多了。”话说到这儿,刘金生转而开朗了,“反正买不起,我们不打算多待,以前走不了是因为孩子上学,现在马上就高考完,我们回陕西,孩子也想回家,报个那边的大学。”
  虽然这么说,其实刘金生还没想好回老家后干啥,不过他却一直重复,“我要回家,我想家。”说这话的时候,他像极了小孩。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