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令涛和他的漫塑作品,开怀的笑脸带给人不少欢乐。 本报记者 肖龙凤 摄
本报6月7日讯(记者 肖龙凤 许建立 王倩) 7日上午,由本报张刚大篷车主办的首届民间手工艺大赛圆满结束。大赛为参赛者提供了一个“跨界”交流的机会,不少人相见恨晚,现场进行了热烈的切磋,还纷纷向本报建议,“你们今后得多举办这样的活动才是啊!”
本报张刚大篷车主办的首届民间手工艺大赛于4月底启动,截止到5月10日报名结束,共收到49件参赛作品,涵盖面塑、葫芦雕、刻瓷、布艺、编织、十字绣等26种不同的民俗艺术及民间手工艺类型。
面塑在济南工艺美术中颇具地域特色,本次大赛收到了十多件面塑作品。参赛者中既有传统面塑代表人物王华南、刘学森等,也有现代工艺面塑推行者、清风面塑家李军及其多位中小学生弟子,显示了省城面塑界的活力。“真没想到有这么多孩子来参赛,还挺有灵气的!”本报邀请的面塑艺术家评委对此感到欣喜。
不少参赛者拿出了自己耗费大量精力、珍藏多年的“宝贝”,让人叹为观止。从小酷爱剪纸的宿燕如老人创作了一套《百狮秀》,将全国各地形态各异的99只狮子刻画得惟妙惟肖,第100幅则是一幅如意,寓意“事事(狮狮)如意”,代表了这位77岁老人的美好祝愿。剪纸艺术家徐健的《万马奔腾》刻画了365只神态各异的骏马,给人以无限遐想。范海新的仿古马车以及精心制作的“缩小版”明、清官轿,让评委们赞不绝口。
还有一些自学成才的艺人也拿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如王令涛的漫塑《李咏》和《赵本山》、赵志纯的布艺果蔬、刘精诚的青花编织、陈永立的水浒脸谱、杨春桂的糖画、刘鲁鲁的蛋雕、朱桂蓉的十字绣《红楼梦·琴棋书画》等,也获得了专家好评。
本次大赛呈现出了老少参与、题材丰富、传统与创新兼具等特点,大赛前期对部分艺人及其作品进行了报道,对弘扬民俗文化、扩大民间艺人知名度起到了良好效果。集齐作品后,本报张刚大篷车邀请济南市民俗界多位资深艺术家组成了专家评审团,他们按照20多个类别分别进行了评选,共评出特等奖3名、一等奖27名、二等奖17名和三等奖2名。今后,本报张刚大篷车将适时继续举办类似活动,敬请广大读者关注和热情参与。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