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招、艺考、补录等高考特殊招生成腐败重灾区 |
捐百万可拿招生指标送人 |
| |
- 2014年06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8日高考结束后,济南一考点外家长等待考生出场。在这之后,他们和孩子们还要面对另一场大考——高校招录。
本报记者 郭建政 摄 |
|
高考结束意味着大学招生工作即将开启,不过今年高考前夕,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因涉嫌受贿罪被逮捕,引发了公众对于招生公平性的担忧。 蔡荣生在特殊类型招生过程中,通过为考生提供帮助就收受贿赂1000余万元,其腐败程度可想而知。高考特殊类型招生还暗藏哪些腐败环节?如何杜绝“特招”腐败?
教工子女过一本线就录取,还能挑专业 蔡荣生这样的“特招”腐败案并不鲜见。2010年,吉林教育厅原副厅长、省政府教育督导团总督学于兴昌在学生择校、考试录取、调换专业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或索取他人财物共953万元,最终被判处无期徒刑;2012年,辽宁省招办两名干部因涉嫌收受巨额贿赂,被有关部门带走调查。 记者调查发现,自主招生已经成为“特招”腐败的重灾区,严重危害教育公平。 自主招生沦为“点招”通道。记者调查得知,尽管教育部已经明令禁止“点招”,一些高校仍然会留出少量机动招生名额,对教职工子女等实行特殊录取。“教职工子女只要达到一本线就可以录取,还可以根据相应的分数挑选专业。”东部一所本科院校教师告诉记者,只要是学校正式职工,其第一代直系亲属报考本校都可以享受招生优惠。 “校董”也是“点招”的受益者。在一些高校,每人每年给高校捐资便可成为“校董”,获得“点招”指标。一企业主告诉记者,他是某知名高校的“校董”,每年向这所高校捐助100万元,作为“回报”,每年学校招生时就会给一个“点招”指标。“这个名额可以给自己的亲属用,也可以送给生意合作伙伴或者有所求的官员。”
十几万元打通关系,画一笔就是“神作” 同样“沦陷”的还有艺术类招生及招生补录。 艺术类招生专业性强,存在“自由发挥”空间。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谈到“艺考”时说:“只要事先买通考官,现场随便画一笔,就能被称作大师之作,外行人根本看不懂。”一位艺考生家长表示:“艺考基本是学校想要谁就是谁,不过费用不低,光打通关系就得十几万元。” 补录环节藏“暗箱操作”。一位高校招生办工作人员透露,每年高考录取结束后,由于招生指标未完成、被录取考生放弃等原因,一些高校会通过补录完成招生计划,由于信息不对称、监管不够严,补录成为权钱交易的另一个重灾区。北方一所大学艺术系主任告诉记者,补录时将录取线下降3分至5分,考生每下降1分录取,收取1万元,但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这个机会,一般是有关系、有钱的才能被录取。
特招收入竟成高校福利来源 蔡荣生案引发了社会对特殊类型招生公信力的质疑。一些教育专家和家长认为,高校自身的趋利性,特殊招生的不公开,行政权力的介入,监管机制的缺失等因素直接造成高招腐败。 “少数考生可通过自主招生录取,部分考生可获得补录的名额,个别人才有机会调换专业……”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认为,由于缺乏监督,高校拥有的权力变成了某些人手中的特权,成为滋生高招腐败的土壤。 “特招”腐败的本质是权力寻租。某高校工作人员表示,前几年学校每年“点招”收费都在1000万元以上,已经成为教师福利和学校发展经费的重要来源。一些高校也不得不留一部分“点招”指标,以应对来自上级领导以及对学校有重大贡献的人的压力。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以行政力量为主导的自主招生模式下,要阻止权力寻租并不容易。从最初的材料审核、初试、复试再到最后公示,如果行政力量干预学术力量公正选拔,难免会加大权力寻租的空间和可能。 据新华社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