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4年06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在应急疏散人员安置点威海市体育馆,一位小姑娘和家人在休息。 本报记者 王震 摄 |
|
没有什么能比一场灾难更容易改变一座城市和生活在其中的人。 5月29日,一场百年不遇的山火突袭威海。此后的68个小时里,官方的指挥调度和信息发布,部门之间的配合协调,各方组织的有条不紊,都让这座城市挺直了腰板。 很多人欣喜地发现,那些平日里的斤斤计较,躲避工作的狡黠,一个劲地抱怨社会不公,似乎都在这场大火面前消失了。 在城市危机应急的理性之下,民间力量主动的悄然生长以及民间细节的清晰展现,都让这座城市有足够的欣慰。有时,考验人性以及让人性的再生长,便是灾难的价值所在。 本报深度记者 陶相银
怕,但没有慌;堵,却没有乱 5月29日,威海里口山大火燃起时,王东夫妇正带着孙子在海港公园里游玩,远远看到蓝天上飘来灰白色的气团,王东起初并未在意,“山火咱也见识过好几回了。” 与此同时,距离海港公园约6公里的仙姑顶景区,威海人小丛经过河北村时就看到了滚滚浓烟从西侧山上冒出。几分钟后,“已经能看见大片的山火了。” 一群游客从景区半山坡跑下来,一公里外的半山坡已被大火吞噬,“一些女游客都吓哭了。” 在威海城区高处,可以看见里口山、仙姑顶一带火光冲天,像极了电影《魔戒》中黑暗魔君索伦的末日火山。 14时43分,威海市110指挥中心最早接到火警,地点位于羊亭镇曲家河北山。赶往现场的张村消防中队官兵发现,火势一时难以控制。威海环翠消防大队教导员郑毅率队赶到环山路旁河北村时,时间过了15时正好5分钟,这里也有一处火场。 威海全市抽调的消防、森林消防人员和车辆火速向仙姑顶景区集结。 环山路仅有两车道,路外侧是山林,内侧就是威海中心城区。这条窄窄的道路成为关系城区安危的生命线。郑毅得到的指令是“不惜代价,保住环山路沿线的重要设施”。这些重要设施中,有两处加油站、一个变电站和一个液化气站。 16时,大火漫过陶家夼西山,直逼两处加油站,两处加油站存着80吨汽油和50吨柴油。火苗已经燎上了路西侧加油站的西墙和北墙,7辆消防车和37名消防官兵扑了上去,喷涌的水和灭火剂一次次击退火苗。 “这等于在火烤的炸弹边上玩命,一旦火进了加油站,我们连跑的机会都没有。”郑毅后来说。 17时12分,威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通过官方微博“威海发布”发布信息:救援力量已抵达火场,市民不要自行进山灭火。 加油站向南1公里处,是向城区供电的220千伏变电站。变电站三面环山,东面的树林已被引燃。北山路消防中队官兵冲进了火场。在这里,最致命的不是火,而是跨步电压——高压水枪喷出的水汽极易把电流引到地面,跨出一步则可能是致命的电击。 17时15分,塔山公园下的液化气站西侧200米处出现火苗。这里只有10名消防官兵,要保护存储的24吨液化气。而1吨液化气爆炸产生的威力等于7吨高灵敏度烈性炸药。消防官兵挥起板斧,两个小时内硬生生地在林间开辟了一条宽20米的隔离带。30日凌晨,液化气被槽罐车全部转移。 山火带来的恐惧席卷全城,入侵人们内心。 16时起,环山路沿线十几个社区居民开始疏散转移,人们用手捂住口鼻前行。对于此前从未面对的状况,交警李壮志说:“怕,但没有慌;堵,却没有乱。” 推货车的照片被广泛转发 整个城市瞬间被灾难凝聚。 5月29日20时42分,“威海发布”发出信息:市政府开放国际会展中心、体育馆两处应急场所。 威海市民政局调拨了3000套被褥、2000多套食品。国际会展中心安置了813名居民,体育馆里则住进去723人。一同进入这两处应急场所的还有大量社区义工、医护人员,他们为居民铺床位、发食品。 一位网友拍摄的照片在网上被广泛传播:十几位志愿者推着一辆运送物资的货车前行,一旁是安然睡去的居民。这张照片的解读是:货车并没有坏,之所以推着走是怕吵到休息的人们。 多家企业也抛却了盈利的打算。19时起,威海十几家酒店相继发出为疏散居民无偿提供床位的信息,这些信息通过微博、微信扩散。 不到两小时的时间,东顺快捷宾馆房间就已爆满。宾馆经理卢景武在19时就嘱咐前台:“不接待其他客人了,只接避火的。” 当王莉抱着9个月大的孩子和父母赶到宾馆时,这里只剩下了两个房间。卢景武把两个房间都给了他们,王莉却执意一家四口挤在一个房间里:“这已经很感激了,腾出一间留给别人吧。” 20时,烟台消防支队的施援队伍驶抵;次日凌晨时分,青岛消防支队的施援队伍驶抵……消防、边防、公安、武警、驻威部队等向山火发起了一轮轮攻击。 21时,一架航模无人机飞到火场上空进行火情勘查。无人机的主人叫李贞,开办了一家经营航模飞行器的小公司,这次,林业部门找到李贞,他二话不说带上飞机就去了火场。 “其实我很担心,火场温度太高,高压线又多。”李贞的担心最终还是发生了,这架价值近10万元的无人机不知坠落何处。 这一夜,威海数十家餐饮企业的厨房、食品加工间都在忙碌着,煮鸡蛋、烘焙面包、加工盒饭,这些食品要在次日清晨送上山。一切都是企业自发的,到30日11时,全市企业无偿供应了2.6万份饭菜、3万瓶矿泉水。 威海市商务局的一位工作人员说,这让人“始料未及”。 在民政局设置的两处物资捐赠点,很多市民来到这里放下东西就走,登记簿上姓名一栏填写最多的是“好心人”3个字。 一系列数字显示出了这些普通人的无私:截至5月31日21时30分,爱心企业和爱心市民捐赠了16880副手套、30902条毛巾、69477个口罩、8346双袜子、14612箱矿泉水…… 火灾面前,平日里有时会因为一些小事计较的人们,在这一刻格外无私起来。这座城市展现出的每一个细节都传递着温暖。 6000多人灭火,水被一桶一桶提到山上 5月30日早晨,一些避难的居民陆续走出国际会展中心和体育馆,大厅里,被褥被叠放整齐,吃不完的食品也被送回了服务台。 比避难居民更早走上街头的,是扛着铁锹、拎着水桶的人,他们来自威海各机关单位、企业、社区或建筑工地,浩浩荡荡走向集结点,然后统一乘车去火场。 数据统计,30日当天,仅在火场里就有6100多人参与灭火。 环山路已全线封闭,城区车辆急剧减少,市民的手机收到了短信提醒:尽量减少驾车外出,避让救援车辆。 山火借助风势翻山越岭,但最终被阻截在了环山路外侧。山东省林业厅数据显示,此次山火过火面积约710亩,受害森林面积约370亩,未发生人员伤亡。 更耗时、耗力的是消灭余火。 于华伟在山上奋战了两天,他的本职工作是房产销售,另一个身份是蓝天救援队山地组成员,“老板特批了三天假”。 明火已灭,山上的温度仍然很高,“在山上干了8个小时,喝了20多瓶水,却没有一次小便,衣服上全是白花花的汗碱。”于华伟穿着一双登山鞋,鞋底有3厘米厚,“站火场里还是烫脚”。几名队友穿的运动鞋,下山后才发现,鞋底已经烫烂了。 灭余火的水是从山下运上来的,数千人分布在各个火场,10升的、5升的,在里口山无数条羊肠小道上,灭余火的水桶就是这样靠人力提上去。一个往返,短则20分钟,长则两个小时。 在刘家疃的后山,威海市公安局环翠分局的43名民警每人两个桶,他们翻过山岭,哪里有人灭火就把水送到哪里。 城里派出所副所长黄向东的一只水桶滚落山坡,老黄跳下去找回,瓶盖不见了,水洒了大半。老黄很是心疼,扭头向后面的队友喊:“小心点,千万别把水洒了。” 蓝天救援队队员孟致瑾大腿肌肉伤了,“两侧像鼓出了小馒头”。他忍痛踱到山下拦了一辆车,告诉司机自己要去里口山卡口。 车内的人穿着迷彩服,和孟致瑾互道一句“辛苦了”,再也无声。车内人下了车,其中一人回身嘱咐司机一定要把孟致瑾送到。司机告诉他,他们是环翠区政府的,“刚才那位是区长”。 每个上山路口都聚集了大量志愿者,每当救灾物资送达,他们蜂拥而上,一车又一车的物资被很快卸下或转移。 在里口山水库大坝管理处卡口,交警石家帅把守在此,一辆通讯应急车驶过,车顶装置被电线挂住了,石家帅爬上车顶,徒手拽开了电线。这是一根裹着塑料皮的电线,石家帅的防护工具只是一双执勤用的白手套。 文明是火灾面前整座城市的镇定有序 6月1日,天气凉爽起来。 除了零星明火,大部分过火区域已经被完全控制。漫山遍野忙碌的人们,紧张的神情舒缓了很多。“今天肯定能完事。”75岁的刘家疃村民刘胜昌说。这几天他是救火队伍向导,还带着十几个妇女负责在蓄水池打水。 中午,天空洒落零星的雨滴,落在脸上带来丝丝凉意。人工增雨的消息早已传开,从未有这么一场雨让人如此兴奋,山坡上、密林中不时传来欢呼声。 手机上网的人读到了山火已灭的消息。联合指挥部发布微博通报:截至6月1日上午11时05分,山火所有着火点已全部扑灭。针对余火的拉网式排查还在继续。 这个凉爽且飘着雨的下午,消防战士杨阳三天来第一次脱下了鞋子,脚上起了血泡,钻心地疼,脚底和两侧的血泡早已磨破,血汗把磨出几个洞的袜子紧紧地粘在了肉上。 自5月29日下午上山,先后被部署在6处火场,他们从未下过山,“每天只能轮流睡两三个小时”,起初是睡在路边,几名战士因为地凉感冒了,就改睡在消防车的车顶上。 郑毅说,每当看到山林、路边、车顶、车下有歪倒睡觉的“弟兄们”,他就心酸。这三天,他也几乎没合过眼,“实在顶不住了就趴车上眯一会儿。” 6月1日10时43分,“威海发布”转发了一位网友的微博:威海告诉大家什么是文明:文明是各方组织的有条不紊……是火灾面前整座城市的镇定有序。 这个下午,上千名被安置的居民要返回各自的家中。临走前,他们吃到了香甜的粽子,这是文登区民政局送来的。面对照顾了自己三天三夜的志愿者们,一些老人和志愿者拉着手道别,抹着眼泪。 回到姜家疃的家中,84岁的姜希开还在念叨着安置点的生活,家里还是老样子,山火只是给家中带来了一些积灰,儿女们陆续聚集到家里,一家人包起了饺子。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