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聚焦 中国美术创作课题名家系列 邹明水墨作品解读 小桥、流水、白墙、乌瓦、油纸伞、乌篷船,柔情似水,秀美如画,这就是画家邹明笔下的江南水乡。
“水乡情结”说来话长
邹明的“水乡情结”说来话长。早年他曾在江南名城无锡学习、工作、生活十余年,年轻时代与江南水乡相遇,情之所起一往而深。“从80年代也就顺其自然地开始画起了江南了”,邹明说:“起初是由于教学的需要,经常带学生外出写生,久而久之,在不断的绘画习练中融进了情感,似乎在那里可以寻找到自己。其实,对画家来说,画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否感动,亢奋,内心有一种冲动与画的愿望。如果没有江南的生活经历,我很难想象自己会以选择表现水乡为主要题材进行绘画创作。” 江南如画,水乡入画,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垂柳摇曳,小舟轻摇,构成画面的元素也大都秀美见长,常见的表现水乡题材的绘画也多淡雅、柔美。在邹明看来,江南的美清气溢人,多是一种外在的感觉,而融入绘画重要的是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和发现。或许是生活经历的影响,邹明一直钟情于对厚重和力度的审美表现,在画水乡的体验中,着意于对自我感受的宣泄。他喜欢画面的凝重,浑厚,但又不能失掉江南秀美、温润的气息。
“老屋”、“老门”背后 的精神承载
生活中的江南,非概念中的江南。80年代邹明常去甪直、周庄一带,特别留意那些流淌着时光痕迹的斑驳老墙,铭刻着岁月沧桑的老木门、木窗,还有那些坐在老茶馆昏暗的光线下喝茶的老人们……邹明觉得这些同样是江南水乡感人的地方,所以早期他就创作了一批以江南、皖南为题材的老屋系列、老门系列、老墙系列……这些作品于1991年、1992年分别在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举办个人画展时大都被海外收藏,作品里流露出的浓浓的怀旧气息和水乡氤氲的气质,令很多藏家折服,也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 老屋一直是邹明绘画表现的对象。江南、皖南,不同地区的老屋融入不同的建筑风格与社会风俗,老屋本身就成为了一个文化载体。由绘画介入,再度创作与表现,也成为邹明画老屋的初衷。“我画老屋,由不同的系列组成,其中“老门系列”是我的重中之重。90年代,我曾画过几十幅老门系列。门与窗,可以说是老屋心灵的眼睛,尤其是门,其承载了许多门以外的精神寄托与愿望,祈福、辟邪、荣誉等都可以门观之,而由绘画表现更多的是关注形式与气息,我想通过绘画表现传递我的自我感受,老门,可以映照历史,可以表现人的情怀,我尤其感动这些,转换为绘画语言,不只是注重表现内容,重要的是表现形式。”所以90年代里邹明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创作都多以彩墨表现为主,浓重的墨与色相互交融,自然印痕,写意表现兼而有之。邹明就是在这西画、国画,跨界与交融中,着力寻找自己的绘画语言。
寻找水乡中的 真实情感
一次难忘的经历让邹明调整了画水乡的视角,从彩墨到水墨的表现上也来了一个大的转变。2002年阳春四月,他随中国美协组织的写生团去浙江嘉善西塘,与许多知名画家一起体验生活。石桥、庭院、里弄、棚廊,在商业大潮的侵蚀中依然故我,没有表面的修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平实的演绎着水乡情话。写生时间虽很短暂,但这里的闲适恬淡也让他感触很深。尤其是一同前往的画家朋友们在茶余饭后对西塘美景,对艺术创作的坦诚交流,更让邹明从中得到许多启发。棚廊是西塘在水乡之中的特色,“活着的千年古镇”烟雨棚廊中延续着西塘人家的生活,饱经沧桑的木柱支撑着棚廊,透过这里,流水、人家,沐浴着阳光,透亮、明快,邹明被深深地打动了。平实的生活场景,绝妙的构成形式,棚廊、木柱的岁月印痕,都使邹明找到了一种构成骨架。于是在这批作品中,邹明开始用浓重的墨,大笔纵横的表现生活中的长廊,间隙中还有淡墨以丰富的层次间插其中,流水、老屋、小桥、廊棚就是在虚实、轻重中汩汩流出,一切尽在墨韵之中,意境之中。 水墨水乡是一种情韵。邹明说:“用心体会,写意水乡,意象水乡,心象水乡,皆重在意境。不用模拟自然,也不去诠释自然,而是寻找水乡中一种真实的情感,注重其与自己内心的关联,理解水乡特定的人文精神。” (贾佳) □邹明 1955年生于安徽,1983年毕业于无锡轻工大学造型美术系,留校任教。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现为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荣誉教授、南京市书画院特聘画家,深圳画院签约画家。 其作品入选第二、三、五、六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第九届全国美展,第三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等国内外画展,曾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画展铜奖一个,优秀奖三个,“欧洲艺术家联盟”颁发的“欧洲艺术奖”,第二届中国艺术博览会优秀作品奖,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铜奖。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