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绍忠 位于济南东流水西侧、江家池路口的北厚记酱园,对老济南人来说是耳熟能详、妇孺皆知。 坐北面南的三间铺面窗明台净、整洁如新。一米来高的柜台上,摆放着一长溜白底青花瓷罐,内盛品类繁多、花样俱全的酱菜。有柔韧保质的疙瘩咸菜,有外切内连的萝卜咸菜,有形状杂碎的什锦咸菜,也有皮瓤丰满的酱瓜咸菜,可以说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这些普通的小菜,适合当时市民的生活需求和收入标准。每日店铺都人如潮涌、门庭若市。 北厚记更有独到创新的品牌货品。编篓酱菜和五香豆腐干是逢年过节串亲访友、馈赠宾客的高档礼品。小巧玲珑的元宝篓和细脖圆肚的油篓篮内,装满可口的酱菜和清香的豆腐干,篓篮顶端盖有一帧印有北厚记商标的赤红烫金的盖头,显得礼品相当庄重、排场,乡下人都誉之为“济南府酱菜”。 北厚记酱园是清末开张营业的老字号,它原名叫“东泺源酱园”,掌管鼎盛时期的是第三代东家石绍先,系章丘县绣江河西岸的浅井村人氏。他操持着北厚记和西厚记的经营,当时资金丰厚、富甲一方。石绍先秉性实诚、待人热忱、态度谦和。衣食住行崇尚节俭,为减少花销,他外出办事从不雇佣豪华阔绰的二马轿车,总是乘坐低廉简陋的人力三轮。因而,他在全市商界威望极高,颇具影响力,民国成立以后,被一致推选为济南商会会长。 石绍先治店严谨,经营有方、理财有道。在北厚记店铺门前、西侧各竖有两方牌匾,左写“货真价实”,右写“童叟无欺”。进店迎门墙壁上左右各贴有“修身”和“践言”二字。修身即踏踏实实、规规矩矩做人;践言为店员要身正心诚、言必有信。 有一次,一个不满六岁的孩童把一张整票撂到柜台,说要买一篓酱菜。富有经验的姓王的店长忙拿起货币走出柜台,拎着孩童回家。见了家长客气地说:“孩子岁数小,买货说不明白。为了路上安全,我特意和孩子一起回来,顺便问您要买哪样酱菜。您家务忙脱不开身,我替您办吧。一会儿把货送来,请放心吧!”家长听后,不胜感激。北厚记对长者幼童以及耳聩目眇、腿脚跛瘸者,一律随客送货进门。 新中国成立前夕,石绍先之子不幸早亡,北厚记便交于其孙石树滋经营。石经理以“待客热忱、灵活经营”为治店宗旨,全年货源充裕,销路大开。上世纪60年代度荒时期,乡下食盐缺乏,人不食盐浑身无力。章丘社员便三五成群到北厚记购买豆瓣酱作盐。石经理心慈面善,再三叮嘱店员:人在灾荒时给一口,强似饱时帮一斗。凡社员来济购买豆瓣酱者限购五斤,每斤降价一毛,不准“放空”;当天不能归者,管吃管住,要急人所难。 那时,我因医腿疾赴济插班入学,在乡下吃煎饼惯了,在济吃“三合面”(豆面、苞米面、地瓜面)窝头,口感发散,便只好喝一口开水送一口干粮下肚。我看到北厚记墙上贴有“分钱(生意)不拒”的店规,便跟家里讨要了一分钱硬币去买半碗豆腐乳汤汁就菜用。买的次数多了,店员就热情地照顾我,给舀上一些豆腐乳碎末。 后来,文革寒潮席卷城乡,石经理被扣上地主资本家压迫、剥削的罪名,饱受抄家、封门、押解返乡之灾。北厚记一度停止营业。直到粉碎“四人帮”以后,暖心政策落实,百年老字号酱园又迎来生意繁荣、经济振兴的阳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