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狄振声:运河沿岸的中医世家 |
爷爷行医济世名扬四方,家中至今收藏大量中医古书 | |
- 2014年06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狄振声老人为本报行走运河报道活动题写“行走运河,助力申遗”字幅。 |
|
文/片 本报记者 王传胜 杨淑君 凌文秀 一摞摞泛黄的古书,就像开启一段尘封的历史:在七级古镇,世代枕河而居的狄家是一个中医世家,80岁的狄振声谈起自己的光辉家史,依然难掩自豪之情。 八十岁高龄 每天依然忙碌 走进七级古街区,斑驳陈旧的青砖古房、黝黑的木板门映入眼帘,仿佛时光穿梭,回到了明清时期。那时,这里有一家著名的狄家中药铺——“春和堂”,现在狄家后人,今年80岁高龄的狄振声老人,依然住在祖辈留下来的老房子里。 儿女都不在身边,狄振声一个人居住,身子骨还相当健朗,洗衣做饭样样行,每天清晨即起,走出家门百余步,就来到了运河边,一早一晚到河边散步,成为他多年养成的习惯。 明清时期,运河从小镇中间穿过,这里曾是远近闻名的运粮码头,因此繁华一时,成堆的粮食(主要是小米)堆积如山,因此有“金七级”之称,那时大街小巷熙熙攘攘,号称有“七十二座庙,七十二眼井”。 “我年轻时,运河里还跑船,每天都到河边玩耍。”如今,每天走在运河边,前几年新出土的古码头,斑驳的北大桥,甚至啥也没留下的一片空地,都能勾起狄振声的无限回忆。 从阳谷一所职校中医教师岗位退休后,落叶归根,狄振声回到了七级镇,热爱书法的他加入阳谷县书法协会,是七级分会的会长,每天都安排得满满的:读书、看报、练字,每月要到县书协开会,回来后还要召集会员开会。 狄大光行医济世名扬四方 狄振声记得他爷爷狄大光在世时,狄家药铺还颇具规模,现存的古街区,多半都是当年行医的诊室、药房。 当时的狄家药铺“春和堂”闻名四方,狄大光在清未民初时期,为四庄李的清末武状元李孟悦的母亲治好了病,李状元感恩戴德,给狄先生立碑二通,其一是“嘉惠均沾”,其二是“甏德可风”,使狄老先生更加闻名遐迩。 抗战时期,狄大光多次为抗日将士治病疗伤。解放战争时期,经常与徐翼司令小酌共饮,为解放军伤病员治病疗伤。建国后由周参议员领导组织了“徐翼县人民医院”。徐翼县迁阿城后,狄老先生入聊专医院任中医医师。 相传,有一年,狄老先生在上海协和医院遇一夫人在住院治疗,用当时最先进的西医技术治疗,怎么也不见好转,狄老先生用七枚枣子,三天内把病治好了,惹恼了洋教士,想把狄老先生置于死地,因此打起一场官司。狄老先生把一部本草倒背如流,本草多少页是什么内容,七枚枣子为什么能治好病,他据理力争,对法官提问有问必答,洋教士闭口无言。这场官司以狄老先生胜诉告终。 后人多数 跟“医”打交道 在古街区其中一间房子的木板门上,依然贴着“中药房”字样。狄振声说,这是前几年他侄子开的中药房,后来为了保护古街区,原有的集市搬到了前街,这里日益冷淡下来,药铺就关门了。 狄振声一家六世从医,高祖父狄贵馨是从张仲景的寒病论开始,曾祖父狄金召继承父业,到祖父狄大光发扬光大,狄振声的父亲狄有庆也行医济世。因是中医世家,狄振声翻箱倒柜,抱出一摞摞中医古书,有很多像是清代手抄本医书,每一页都是竖排字,密密麻麻布满隽秀的蝇头小楷。 狄振声说,狄家后人多数从事的行业跟“医”有关,遍布大小医院,尽管他没有当医生,一辈子也是从事中医教学。狄振声细数家族内几代人从事的事业,然后告诉记者,“家族从事与医学有关的职业到我的子侄辈已经是第六代了。” 晚年的狄振声生活恬淡,是中医让他更懂得生活。看着狄振声家一摞摞泛黄的中医医书,听老人讲述这个家族六代人与中医、医学的渊源,记者像是跟随这个家族一路从创业到曾经繁华,看到了家族内后辈们有些投奔其它职业,也有后人依然守着中医这条根脉传承着这个小镇世家的医学之路。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