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法强今年36岁,虽然年纪不大,从1997年毕业开始从事邮政投递工作,到如今已有17个年头,也算是一个“老投递员”。他的主要路段集中在佃户屯,见到一些苦孩子和老人后,他不仅出力,还常常自掏腰包帮助他们。“有些事情知道了,就没法装作无动于衷。”杨法强说。
本报记者 张建丽
“几份报刊钱,我还出得起” “在农村,父母不在身边,有些孩子,真的太苦了。”杨法强说,有些事情看不见、不知道也就算了,但是看见了、知道了,自己就无法无动于衷。 一天正下着雨,杨法强去给高庄小学送报纸杂志。一幕场景,让他大吃一惊。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一手端着饭碗,一手牵着一个10岁左右小男孩来上学,老人还时不时地喂孩子吃着饭。通过老师,杨法强了解到,这个小男孩叫郭树兴,上小学三年级,由于父母离异,长期与奶奶相依为命。孩子奶奶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没有其他经济来源,家里连一辆自行车都没有,从来都是走两里路来上学。这次边走边吃,就是因为起晚了怕迟到。 “那孩子支付正常的学习费用都很困难,更别提书报杂志了。”杨法强说。得知孩子整天闷闷不乐,学习成绩也在下滑,杨法强来到了孩子的家中,带了一些面粉和食用油,并自掏腰包为他订上了一份《学习周报》。“别看只是一份报刊,孩子知道有人关心他,会开心很久。”杨法强告诉记者,得知孩子的情况后,邮政部门的其他领导还专门给孩子捐款,买了自行车、衣服等生活用品。“现在郭树兴的成绩已经提高了很多,人也变得开朗了。” 还有一次经历,让杨法强也记忆犹新。当时给天波张楼村小学送报刊,一个五年级班上有3个同学眼巴巴地看着其他同学在看新发的《课堂内外》,老师对他们说“稍等,这就去给你们复印”。“一份一年也就是40元,基本上普及率将近百分之百,没想到这几个孩子还需要等着看复印件。”杨法强很惊讶。仔细一问,原来这3名同学李赞、李玉成和张少云都是留守儿童。李赞父亡母嫁和一个瘸奶奶一起生活,李玉成父亡母常年外地打工,现与叔叔生活在一起,张少云父患肾衰竭、尿毒症,母再嫁。这三个孩子均因家庭不幸而陷入生活困境,40元的报刊费对他们来说也相当困难。“苦孩子更有自尊心,几份报刊的钱,我还出得起!”杨法强又毅然自掏腰包为他们订上报刊。 “农村老人作难,我跑跑腿出出力也没什么” “一个低保户大爷,不识字,存折到期了,为了换折子,一个人来回跑了四趟!”杨法强说,在第四趟的时候,他遇到了对方,并帮其办好送到了家里,从此大爷记住了他。记者了解到,那位大爷院子里长着一棵枣树,大枣熟了的时候,他装了满满一篮子,跑到杨法强工作的地方,亲手交给杨法强。“跑了10多里地啊!”杨法强说自己很心疼,同时也被大爷对自己的信任而感动。 杨法强的客户中有一位老人叫李福存,儿子儿媳在外打工,每年农忙时,家中缺人手,收种比较困难,家中十几亩责任田,其重担全都落在他一个人肩上。杨法强知道情况后,就每年在收种季节帮他干农活,同时宣传订阅相关报刊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加家庭收入等作用。老人订了《农村大众》和《健康杂志》,每天读书看报,即便孩子不在家,他的生活也变得充实起来。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是相互的。杨法强长期坚持真诚奉献,心系客户,也迎来了客户的大力支持。佃户屯办事处订的报刊数量多,一次装不完,所以他都分为两次投送,送了一趟再送一趟。有一次下大雨,他在投送途中,正好碰到了办事处工作人员,对方赶紧让他上车,并帮他把报纸带到单位。由于杨法强的真情付出,每年他都被评为办事处的模范个人。“咱原本干的就是跑腿的活,帮客户跑跑腿出出力,也没什么。”杨法强笑着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