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老大:为中国白酒文化造遗产
2014年06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2009年底,我在全厂干部大会上提出汾酒要过百亿目标。接着就被职工扣了大帽子:外行真干不了白酒这行,李秋喜吹牛。”回忆起当年起步阶段的一幕幕,李秋喜多少有点感慨:“思路决定出路,好在汾酒走过了那个阶段。”
  因为都是白酒同行,面对山东白酒考察团的老板们,为人低调的李秋喜首次打开心扉,与同行交流这些年的低潮与收获,汾酒三年冲击百亿的路径跃然纸上。
汾酒也曾经被忘记过
  “一辈子只学了一个专业,一辈子没干过自己的专业,这叫命不好。哪里不好干,领导就安排我去哪里。化工厂不行了,我去化工厂;化肥厂下坡了,我又去了化肥厂。后来汾酒厂遭遇瓶颈了,组织上就安排我来酒厂了。”谈及自己职业生涯,李秋喜调侃道。
  2005年,李秋喜来到了汾酒厂。那时老董事长还在任,他干总经理。“5年总经理就干了一件事,就是做白酒市场调研。”
  为何职工要给新官上任的李秋喜扣大帽子?那时,汾酒集团销售额不足30亿元,大形势对白酒生产销售有力,每年也就多卖2亿元的酒,要想五年达到100亿元,有职工算了一下,这五年每年都要增加12亿元以上,还要年年增,可能吗?
  五年的市场调研,让李秋喜悲喜相间。一件令他难以抹灭的事情是,当年去一家一线白酒厂参观考察,当问起对方对汾酒的印象时,对方的回答是:我们没把汾酒作为竞争对象看待。什么意思?翻译过来,就是没人拿汾酒当回事,市场中没有你的发言权。
  喜的是:李秋喜发现了市场真谛,并找到了启动市场的钥匙,这也是他敢在干部大会上宣布百亿目标的靠山。
把自己的强项告诉天下
  “别人都快把汾酒给忘记了,这怎么做市场?”李秋喜回来后,在痛心中思考,汲取同行的经验,他大胆作出了一个决策:把汾酒的长板告知天下。
  “汾酒是什么?我们不是没有优势,而是我们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李秋喜将汾酒的优势总结为三句话来表示就是:国酒之源、清香之祖、文化之根。高度概括一句话就是:汾酒,中国酒魂。
  作为汾老大,汾酒的名分还是唯尊至上的。据考证,中国酒的发源地主要在山西,晋商将山西酒的酿造工艺带到了全国各地。晋商首先将酿酒工艺带到了陕西,后来流传到四川,逐渐兴起。更有文字记载,茅台周围的酿酒工业,也来自杏花村一带。
  看清自己的优势后,李秋喜带领新班子,在企业内部先开展了“洗脑“行动,统一认识,统一目标。于是就有了人民大会场新闻发布会等一系列活动,也二次将汾酒的文化进行了广泛传播。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长板和短板,我们就是将汾酒的优势先推出去,把短板先放一边,效果很好。鲁酒如果要坐大市场,这点可以参考汾酒的经验。”李秋喜将自己的“开门斧头”拿出来了。
观念转变是汾酒崛起的根
  “一个企业,无论快和慢、好与孬,发展到一定程度,都要看规划。汾酒从提出来百亿工程,用了三年就完成了,去年销售收入121亿元。我们新班子上任后,我们就提了两个问题,一个什么是汾酒,二个是怎么做汾酒。”李秋喜坦言,四年多来,汾酒收获最大的是:汾酒职工理念变了,战斗力增强了。
  站在百亿基础上的汾酒又在干什么?当考察团车队停在一座城墙外时,眼前的建筑规划图抖出了汾酒的未来目标。
  “作为山西一号工程,这个新厂区是由我们跟吕梁10位煤炭企业家共同筹建的,总投资超过200亿元,在方圆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新建一座酒产业新城,包括25个酒曲车间,25个酿酒车间,10公里的围场储酒库等,总建筑面积超过290万平。形成白酒产能20万吨,销售收入300亿元的中国白酒生产新基地,也恢复汾老大的江湖地位。”李秋喜调侃道:“计划经济时期,五粮液的销售是我们的十分之一。2009年前后,五粮液的销售额是我们的十倍,一反一正接近100倍。汾老大不应该是这样的地位。”
      (本报记者 李克新)

  鲁酒考察经验谈(2)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