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前些日子,去看高晓松的影片《同桌的你》,作为一个连青春的尾巴都已看不见摸不着,且自认为不爱念旧的人,电影开场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在轻松地翘着脚吃爆米花,事不关己地置身于周遭抽鼻子抹眼泪的“矫情”气氛里,直到猝不及防被一个场景击中:周冬雨带着一群死党爬上梯子、砸碎玻璃,把林更新从非典隔离楼救出来,一群人为躲避“白大褂”而发足狂奔,背景音乐是皇后乐队那首曲风激昂的《we are the champion》。看着荧幕上那群年轻人左手爱情右手友情地胜利大逃亡,配合夸张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明明想笑,却觉喉头哽哽的,嘴角咸咸的,不知不觉中,两行泪水潸然而下。
  突然想起,去年看赵薇的《致青春》时,让我不慎“中招”的,也是类似一幕热闹喧嚣的桥段——年轻的郑微为发泄情伤,自顾自地冲上学校文艺汇演的舞台,蹦蹦跳跳地唱起《红日》,“命运就算颠沛流离,命运就算曲折离奇,命运就算恐吓着你做人没趣味。别流泪心酸,更不应舍弃,我愿能一生永远陪伴你……”那种只属于青春少女的倔强的眼神,那种天不怕地不怕的热血冲动令全校学生沸腾之余,也精准地戳中了我的泪腺。
  那一刻,突然懂了:在这类青春怀旧片中,击中我的,从来都不是其中的爱恨纠葛,而分明是看到了十几年前,那个率性、反叛、充满热忱和不留余地的自己。
  我的青春策源地,是在世纪之交,济南一所名气并不响亮的大学里。在那个手机还被尊称为“大哥大”的年代,BP机的嘀嘀声在女生的包里和男生的腰间此起彼伏,宿舍和校园里的IC卡电话是情侣们的爱情专线,学校周围的网吧里总是人满为患。那个时候,听歌流行用Walkman,年轻人时常会从小店里淘来盗版磁带或CD扩充自己的曲库,大街小巷都回荡着林忆莲的《至少还有你》。那个时候,泰坦尼克号在亿万观众的眼泪中缓缓沉没,羽泉刚出道,男生对暗恋女生最含蓄的表白是一张《最美》的CD,李亚鹏还在和徐静蕾一起演绎着纯爱版本的《将爱情进行到底》……那个时候,我穿牛仔背带长裙,头发低低扎成两个马尾,经常拎一只大大的琴盒出入校园,热衷于单打独斗地自组乐队,拒绝加入“体制内”的各种社团,并以此为傲。而所谓的乐队,只不过是三把木吉他加一架鼓的简易组合,却是当时校园里最炫的小团体,排练的第一首歌,就叫《青春》。
  你知道么,我也曾经,凭借从小掌握的器乐特长,长期霸占学校大大小小文艺汇演的舞台,最风光的一次,是把入校后的第一次中文系晚会生生办成了个人专场,在传统的歌伴舞形式占据主流的校园晚会上,作为“初生牛犊”的我先后率领一个女子合唱组和一支民谣乐队闪亮登场,唱的是原创歌曲,秀的是吉他和钢琴技艺,引起的轰动可想而知。至今我还保留着“粉丝”们手绘的海报,海报上的我戴着贝雷帽,抱着木吉他,嘴唇紧抿、面容冷傲地看着远方,一如当时的自己,特立独行,自由不羁。
  我也曾经,在宿舍楼关门后,和几个晚归的死党成功逃过楼管员的巡视,实现了在教室过通宵的“壮举”,大家席地而坐,在黑暗中吟唱一些感伤的曲子,间或猜谜、讲鬼故事、听磁带、释放那些无穷无尽的精力。
  我曾经,在校内一家叫作“来日方长”的小餐馆,与前来叫板的男生们斗酒对饮,直到喝干几桶扎啤,喝趴下一屋子人,才面不改色“飘然”离去。奇怪的是,毕业以后,那样骇人的酒量却再也没有重现过。
  我曾经像那些讨厌束缚的叛逆少女一样,逃课逃自习逃晨练,在恋爱受挫时跑去网吧,通宵上网,沉沦暴瘦。也曾经在期末考试前不眠不休挑灯夜战,临时抱佛脚却意外拿到一等奖学金。
  最值得夸耀的经历,是大三那年在校园里开班授课,宣传海报刷满整个校区,四十元八节的吉他课,引来听众如云,也因为授课现场太过火爆而出了意外——阶梯教室的一整排座椅被轰然坐塌,当然,我为此付出了停课、罚款的惨重代价……
  这样一件件、一桩桩历数下来,忽然觉得:嘿,我的青春,还真带劲儿!同时也会微感诧异:那时的我,和现在的我,真的是同一个人吗?
  我从不认为那是人生中最美好的自己,却绝对是最值得怀念的自己。那些勇敢,那些莽撞,那些过剩的荷尔蒙和多巴胺,只属于青春。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每年毕业季,总能引发大批不相干的“老人”们莫名地集体感伤。
  对青春的感怀,是另一种回不去的乡愁,如今的自己在这头,曾经的自己在那头,中间横亘着的,是无法逆行、渐去渐远的时间洪流。
  看到这样一句话:我们终将成为我们不得不成为的人,只有青春,可以不为任何人,只为了忠于自己而活。
  很多年后我发现,比起那一沓四六级和奖学金证书,在校园的小社会中历练,体验那些一辈子都不可能再去做的事,试探自己的各种可能性,以及在受伤后最终学会爱与被爱,才是青春赐予人生的最宝贵的财富?。
  如今,我们早已长成了大人模样,如同写字楼里每一个普通白领一样,穿着得体的职业装,踩着7公分高跟鞋穿梭于格子间,面容平静,目光淡定。然而,在被社会磨平棱角之前,谁都有过年少轻狂的岁月,也都有过肆意挥洒的青春吧?
  可是,终究是再也回不去了……
  远去的青春,如同夜空中挂着的半个月亮,散发着淡淡的诗意的忧伤,让人无从触摸,只能遥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