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举救人的事儿他连妻子都没告诉
“托举哥”吴凤彪很低调,就怕人再提起
2014年06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蒋大伟

  26日,本报报道了收废品小伙托举窗外遇险老太太40分钟一事,引发公众关注。
  记者到事发地点等待“托举哥”的出现,但是,低调的“托举哥”一直没有出现。
  26日记者终于联系上了“托举哥”吴凤彪。“这都是举手之劳,都是应该做的。”低调的吴凤彪甚至都没和妻子提起这事儿。
  已经来烟台9年的吴凤彪和妻子平时以收废品和干杂活养家,“生活虽然不富裕,但是感觉很幸福。”吴凤彪说。

“救人是举手之劳,应该做的”
  “这个小伙经常在这附近转悠,但不知道他的姓名和联系方式。”事发地附近的居民说。记者在事发地点等待“托举哥”的出现,但是平时几乎每天都来的“托举哥”并没有出现。
  26日,记者终于打听到了“托举哥”吴凤彪的住址。在“托举哥”家门口,一块“干零活,电镐砸墙”的牌子上留着他的电话号码,记者打通电话后,吴凤彪连声说:“这都是举手之劳的事儿,年轻人在现场都会上去帮助的。”随后,记者见到了“托举哥”吴凤彪。
  “看着老太太就要掉下来了,当时确实吓了一跳,还好老太太没事。”吴凤彪说。
  当时从上面下来,怎么一句话没说,一刻也没停留就悄悄离开了?面对记者的询问,吴凤彪说:“当时消防和救护车都来了,我也帮不上忙了,救人是举手之劳,应该做的。”
  离开救人现场后的吴凤彪,像往常一样骑着三轮车满街找活干,“我当天离开后,就故意没有再往那边转悠,我就害怕到时候去了,那些叔叔阿姨和我提起这事儿。”吴凤彪说。
  当记者问他的妻子知道这事儿怎么说的时,吴凤彪笑着说:“她不知道这事儿,我没和她说。平时我要是哪天多挣了100块,我会和她显摆显摆。”
从安徽来烟台9年,生活虽不富裕但很幸福
  吴凤彪今年34岁,9年前从安徽阜阳来到烟台,“当时刚来的时候更艰难,现在的日子好多了。”吴凤彪说,虽然生活不是很富裕,但是和老婆孩子在一起生活得很幸福。
  吴凤彪住的屋子并不宽阔但很整洁,“这台14英寸的电视是我们9年前来的时候花200块买的,现在还能看呢!”
  “平时我和妻子都在外面以收废品或者旧家电挣钱养家,现在生意不好做,爬上6楼收20斤废纸,只能挣1块多点。”吴凤彪平时还干点帮人砸墙、扛沙的杂活挣点钱。
  吴凤彪的儿子今年11岁,在新海阳小学上4年级。“我们都是外地来的,真的很感谢烟台政府,孩子可以和城里的孩子享受一样的政策。”吴凤彪说,“我只上到初一就辍学了,希望儿子能好好学习,将来有个好工作。”
现场还原: 不知哪来的力量 几下就爬了上去
  吴凤彪说:“我每天都骑着三轮车到那附近转悠,当时看到聚了很多人,我就把车停下了,看见有位老太太从3楼窗户爬出来,我都吓蒙了。
  “眼看老太太就要掉下来了,我就立马翻过后院栏杆跑到楼下。
  “到了楼下我当时想,要是她掉下来,我就上去接住她。眼看她在2楼窗户上马上要滑下来了,我就喊‘阿姨,你千万不要跳,我马上就上去!’
  “也不知道当时哪来的力量,感觉几下就爬到了2楼,这时另外一位大哥也爬了上来。当时站的时间长,腿确实挺吃力,回家后觉得胳膊和腿都有些发酸,可能是当时太紧张了吧。
  “老太太当时说要回去拿鞋,我安慰她说,一会儿我进去给你拿。老太太还说,她在家太闷了,想出去透透气。”
最新进展: 街道办正在了解 两位好人的事迹
  “托举哥”和热心邻居的行为能不能评得上见义勇为?
  26日,记者联系到烟台市见义勇为基金会。“见义勇为奖,需要所在的街道办事处或者个人整理相关资料向当地政法委上报,我们会根据上报的材料了解和核实。”烟台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工作人员王女士说。
  记者从白石街道办事处了解到,街道办事处正在了解两位好人的事迹。
本报记者 蒋大伟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