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味的宴席风要从根儿上刹
2014年06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大运河入遗只是开了个题
  6月22日,卡塔尔多哈,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卡塔尔公主玛雅萨郑重地敲下了手中的木槌。这一锤,意味着长达8年的大运河申遗之旅迎来了圆满收官。入遗的南运河德州段为德州赢得了一张“金字招牌”,城市名片上更靓了、旅游营销的砝码更多更沉了,可以预见,大运河入遗将带来整个城市的脉动,而且,这种脉动仅仅是开了个头。
  入遗的南运河德州段,起自四女寺枢纽,北至德城区二屯镇第三店村,全长45公里的沿河两岸,有田园牧歌的原始风情,运河民居的质朴,更有蠢蠢欲动的城市开发。一条古运河,就是一个活的历史见证,水涨潮落,尽显沧桑。在沿岸那些“老运河”的人眼中,古运河变得越来越“安静”了,留存在回忆里的“纤夫号子”,被繁茂林木中的鸟语蝉鸣取代;河水也褪去了昔日的磅礴,有些“小家碧玉”的感觉,甚至会让人生出断流的担忧。它从哪里去,又流向何处?多年来,这段大运河似乎已被人遗忘,若非这次申遗成功,恐怕很多人不会想起到运河边走一走、看一看。
  幸运的是,略显低调的大运河终究还是盼来了申遗成功的日子,这很可能成为这条河“华丽转身”的临界点。此前,“保护性开发”甚至不开发是古运河的关键词,运河沿线真正成规模的热门景点少之又少,相比于同在运河流域的西湖之于杭州,南运河德州段的品牌感召力显然相形见绌。
  在不少老运河人看来,不管开不开发,古运河就在那里,不经意间会勾起无限的乡愁;在民俗专家眼中,古运河已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不开发就是最大的保护。或保护、或开发、或争议,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大运河申遗成功仅仅是拟定了一个标题,更多文章,还在后面呢。
  用世界眼光做好未来保护和规划,让“活态遗产”被更多人知晓,做好顶层设计的功课,搭建运河沿线城市开发者联盟,整体开发、组合包装、联合推广或许值得一试。活着的运河,早已循着既有的轨迹完成了历史使命,迎来了自己的新生,以申遗成功为起点,南运河德州段有底气续写下一个传奇。
  近日,德州市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严禁党员干部借子女升学大办“升学宴”“谢师宴”的通知》,通知要求,严禁党员干部借子女升学大办“升学宴”、“谢师宴”,严禁教师参加“升学宴”、“谢师宴”活动。通知一出,有人大赞相关部门遏制“变味”祝贺的决心,也有人质疑此一通知是否真能惩治腐败。
  高考结束,随着各校光荣榜单陆续发布,不少家长便急于把好消息告诉亲朋好友,当然也要感谢老师的培养,设宴似乎成了最直观的庆祝方式。其实,这样的“升学宴”和“谢师宴”本无可厚非。可是,近几年来,本该用来表达祝贺和感恩的宴席,俨然成了奢侈、腐败的代名词,成了领导干部变相敛财的机会。宴席变了味,怎能不被“群起而攻之”?
  不管怎样,被金钱捆绑的宴席就应该被制止,而这一纸禁令,显然出的恰逢时机。虽在短时间之内还不会从根本上制止各类变相宴席,但可以说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相信“变味”的宴席,在这一纸禁令后,一定会有所遏制。
  可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是,每个党员干部在生活中都是普通人,有自己的交际圈,免不了礼尚往来。这就可能导致,有的领导干部采用打游击战的方式举办“升学宴”,地点比较隐蔽,警惕性又非常高,高调张扬变为低调隐蔽办宴请,相关部门很难查处。而且,前去赴宴的都是一些下属,怕以后被上级“穿小鞋”,也怕升迁受到影响,因此,只能忍气吞声,根本不敢举报。这样看来,这一纸禁令对有的人就难免成摆设。
  一纸禁令,可以刹住变味的“人情风”,但显然一时无法治本,那些想腐败的人,一定会有办法在宴席外捞钱。其实,相关部门既然有了严惩腐败的决心,更需要考量怎么根治变味的人情宴请之风,把反腐工作贯穿在日常工作中,想必定会把那些索贿的念头扼杀在摇篮里。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