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朝旧事鲜人知 风流人物看今朝
2014年06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纵观滨州所有能称之为“世家”的家族,无棣张氏家族无疑是最为特殊的一个。不像杜受田、吴式芬、李之芳等家族前中期兴盛繁荣,涌现出大批文人进士,其后人也多活在先人荣耀的“光环”下。无棣张氏家族自一世祖张管从明永乐年间来到无棣至二十世,族人均未在史册上留名。然而,无棣张氏从二十一世开始涌现出张鸣岐、张镈、张存浩等知名人物。这三代的成就足以支撑张氏家族跻身滨州的名门望族。他们敢于改革,重视教育,认真敬业,品性和才华中显露的大家风范值得后人敬仰赞叹。
  今年对于张氏家族的每个人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1月10日更是最不平凡的一天。因为这天,86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存浩获得201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无疑是要记录进张氏族谱乃至中国史册的一件大事。得知张存浩获得该项荣誉,无棣县车王镇段家村的张爱国心情异常激动:“这是我们张家的大事!”他也在第一时间拨打了叔叔张存浩的电话。
  张爱国今年40多岁,他是目前仍在无棣县车王镇段家村居住的与张存浩血缘最近的,但在农村里也是“出了五服”的,他的高祖父张瑞云(二十世)与张存浩的曾祖父张凌云是亲兄弟。
  说起叔叔张存浩,张爱国一脸自豪:“他为人很谦虚,那么大的科学家没有一点架子。获得这么大荣誉,我们都为他感到骄傲。”由于张存浩出生在天津,很少回家乡无棣,所以与张爱国见面次数也不多,很多次都是张爱国去北京找叔叔。“去年去过一次,老人家身体还很好,就是手有点抖,每次去见了面都特别亲。”张爱国最近一次与张存浩见面是在济南,张存浩获奖之后参加一档节目的录制,张爱国等人来到录制现场向叔叔表达了祝贺之情。
  张存浩院士说,自己之所以能有今天,与年少时母亲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张存浩的母亲出生在一个哈尼族的封建家庭,虽然年少时读书不多,但很注重对孩子家风气节的培养。“作为家中长子,我两三岁时母亲就手把手教我认字,一天认20多字,认不出就打屁股。这是母亲严教的一面。”
  在张存浩的印象里,母亲胆子很大,别人害怕的事情她不怕。有一次她带着20多本反日书籍上火车,那情形不亚于“过五关斩六将”,是个“倔强”的妇女,这一点也让张存浩牢牢地记在心里。张存浩介绍,自己小时候正处在动乱年间,母亲从他2岁起就给他讲一些历史上岳母刺字、孟母三迁等故事,这不仅仅是说给张存浩听的,也是说给母亲自己听的。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母亲做出了一个改变张存浩一生的决定:让9岁的张存浩离开父母,跟随姑父姑母到大后方上学。“我当时心里是充满迟疑的,但根据母亲常年的教导,我明白她不想让我在日本统治下受教育,她的意见是忠于民族大义的一种体现。”一分钟之内,张存浩做出了选择:去!于是他离开了父母,开始走上了独立的生活。
  姑父姑母对张存浩的影响是决定性的,比父母的影响还要大。姑父傅鹰是著名的物理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是我国胶体科学的主要奠基人。让张存浩佩服的是姑父的远见卓识和爱国主义,他告诉张存浩不要忘记中国很深的传统文化,这让爱国之情一直扎根在张存浩心底。受其影响,1950年,张存浩放弃在美国深造的机会、放弃多家单位给出的优厚待遇,在祖国最需要他的时候毅然决然回来,开启了他的科学研究生涯。
  从研究“合成石油”,到研究火箭推进剂及发动机,再到开创中国高能化学激光的研究,科学生涯中,张存浩一次又一次被“改行”,一切只为国家需要。得奖之后,他也没有沾沾自喜,“这是鼓励更是激励,我觉得还是把荣誉留给更多年将人更好。”谦虚、淡泊名利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文/片 本报记者 王晓霜
本报通讯员 刘连坤 王颖
  “爱国责任、不辱使命、勇于担当,这12个字就是张氏家族的家风。”于长銮被誉为“无棣通”,只要是关于无棣的历史、人物,没有他不知道的。说起张氏家族的家风,于长銮思索片刻后这样告诉记者。
  于长銮说,他跟张存浩是老相识,由于常年在外地,对于家族的往事张存浩所知不详,可在家乡车王镇段家村,张家简直就是个传奇般的存在。张存浩的家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在段家村,人们至今津津乐道张家出了如此多科学家,“了不起,出了很多工程师、科学家,不是在北京天津,就是在国外。”村民们也很自豪,今年张存浩获奖后,镇上还把张存浩的典型事迹、照片做成了大型喷绘,就摆在车王镇地界的道路东面,大家逢人就介绍:“看,这是我们无棣车王镇走出去的!”
  虽然很少回家乡,但张存浩对无棣的贡献也不小,无棣鲁北化工厂的建设,张存浩院士功不可没。除此之外,他的父亲张铸、二儿子张融也在无棣投资建厂,提供技术指导。上世纪七十年代,为了带领村民致富,张铸回无棣老家办起了炼油厂,当时就住在张爱国家里。“对他印象很深,个子很高,拄着拐杖。那个时候炼油厂在无棣可算是头一份,没有第二家。”张爱国说,70年代平均一个社员能分到100多元,在当时对于一个农民来说收入相当可观。
  张家的每个人对家风的理解各有不同,张存浩认为,重视学习、重视传承是家风;他的大儿子张捷也认为敬业、认真是家风;张融则认为,家风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是与时俱进的,不同时代不一样。张鸣岐那时候有一技之长就是家风,所以他让每个孩子都出国学习;而张存浩这一代则是爱国最重要,个人的发展要与社会的需求结合在一起。总体说来,张氏家族的家风离不开责任、使命、担当这几个字,而他们也会把这种家风继续发扬下去。
3
  现在仍在无棣县车王镇段家村的张爱国(左)。
  张镈去世后,就埋在段家村村南。
2
1
中国化学第一人张存浩:浩然正气天地存
滨州名门望族  之无棣张氏家族
  滨州位于黄河三角洲腹地,古往今来,这片土地上孕育了孙武、东方朔、范仲淹等绵延千百年的思想文化,更有李之芳、杜受田等家百年望族世家。今起,我们推出“文化寻踪之滨州名门望族”系列报道,通过一次次的探寻来还原一个个传承至今的家族形象。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