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人在内蒙古
2014年07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凤英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烟台机床附件厂的一部分职工带着家属去了内蒙古呼和浩特,在那里开创了呼和浩特机床附件厂。这是烟台作为沿海工业城市第一次支援北部边疆的经济建设,从此开始了烟台人在呼和浩特的创业故事……
  当时大家都知道去内蒙古是比较艰苦的,可是那时候只要上级一句话,当工人的就必须执行。许多人也抱着一点侥幸心理:兴许内蒙古劳动力缺乏,能给孩子们创造个当工人的机会呢!
  离开烟台乘坐的是闷罐车,连家具带人一起上了火车。人们听说内蒙古很冷,带了不少的保暖衣服,棉裤棉袄和棉鞋都没落下。火车路过北京的时候,刚好是国庆节,孩子们想,到了北京,看看天安门总是可以吧。没想到列车长说,北京是首都,不让闷罐车进站,需要绕道行驶,于是孩子们只有失望地看着窗外。有人说,拿出半导体收音机听听北京天安门前国庆节的新闻吧,于是大家凑到一起,听着北京的声音路过了北京。
  10月的烟台正是最舒适的季节,可是到了呼和浩特就赶上了北风中飘着雪花,天气十分寒冷。烟台人第一次见识了塞北的天气。冬天很快就到了,由于天气寒冷,水井又在露天里,经常被冻住,吃水就成了问题。那时候,职工们都住平房,家里没有自来水,都需要吃井水。每天早上,水管子就冻死了,需要用开水烫,用火烧,折腾半天才能打水。
  当时,我父亲是车间主任,他看见大家吃水这样困难,就和几个徒弟一起研究了几天,制作了一个手拉式水龙头安置在深井中,并且把水井从地面取水改成深井取水。需要水的时候,用手一拉,水就从管子流出来了;不需要的时候,一松手,水就回到了深井里,水管子里没有余水。这样水龙头就冻不住了,吃水的问题就解决了。许多内蒙古当地人都来学习山东大院(当地人对机床附件厂大院的称呼)的取水方法,他们说,山东人真聪明。
  烟台人在内蒙古,遇到很多生活上的不适应。就说这吃饭吧,呼市当时主要供应粮是当地人喜欢吃的莜面,可是烟台人怎么也吃不惯。星期天那些半大孩子们就结群骑上自行车去郊区农民家换白面或者换小米,有时候还能买到议价粮。从郊区回厂区有二十多里路,都是上坡,孩子们用自行车驮着小米和白面,一路前行,很是艰难,但是他们谁也不肯服输,一直比赛着,较劲着回到家。
  本来,这些半大孩子是憧憬着到内蒙古找个工作的,但是,根据内蒙古当地的政策,他们都和当地的青年学生一样,下放到农村和牧区成了知识青年。这些在海边上长大的孩子,望着蓝天白云十分想念烟台的大海,想念烟台的南山。
  后来,他们返城回到了呼和浩特市,大部分安排在父辈工作的呼和浩特机床附件厂,现在他们都已经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和各级领导。多数人都在那里恋爱、结婚、生子,过上了和内蒙古人一样的生活。现在他们已经习惯了内蒙古的寒冷,成为那里的产业工人大军中的先锋队。当然也有人始终喜欢烟台,忘不了烟台,最终在改革开放初期回到了烟台。我也是那些忘不了烟台的子女中的一个,上世纪80年代后,我几经辗转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已经退休的我每当想起在内蒙古的艰苦岁月,我就想起我的父亲,是他鼓励着我们走过了那些艰苦的日子。于是我把这些烟台人在内蒙古的故事写在了我的博客上,有个内蒙古来的朋友给我留言:“向援建内蒙古的烟台人致敬!”顿时,我的心里很温暖。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