郓城大学生石姗、张辉因轮滑相识,并将兴趣做成了事业
让梦想在轮滑上飞翔
2014年07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石姗、张辉在广场教孩子们轮滑。 通讯员 李英 摄
     本报记者 邢孟 通讯员 李英 李晓龙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郓城唐塔场广场就会出现一群可爱的“轮滑族”。他们头戴盔甲,脚穿轮滑鞋,伴随着口令,过桩、速滑、开火车……灵动的舞姿、潇洒的身影、蓬勃的气息,给这个小县城带来了别样的运动风尚。
  其中,有一男一女格外显眼,修长的身子在两排滚动如飞的轮子上灵活地舞动,一个潇洒帅气,一个灵动飘逸,他们就是这些孩子们的教练,也是这个轮滑培训班的负责人——张辉、石姗。在大学,他们一个学的是模具制造、一个主修医学,毕业后,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外,又把兴趣爱好做成了事业,实现了最初的青春梦想。
 爱好轮滑,两个陌生人走到了一起
  今年25岁的石姗,2009年毕业于菏泽医专,学习临床医学。2009年,还在医院实习的她无意中看到了一段轮滑视频,“轮滑的灵活和自由,一下子吸引住了我,随后便买了一双轮滑鞋,只要有时间就自己练习。”石姗就这样与轮滑结缘。
  2010年秋天,石姗在广场滑行时遇到同样正在滑行的男孩张辉,他娴熟优美的动作让石姗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石珊当下决定“拜师学艺”。
  张辉今年24岁,2010年毕业于山东水利专科学校,在大学时就是轮滑社团成员,曾获得过济宁市轮滑大赛成人平地花式绕桩冠军。“轮滑最诱人的地方在于那种自由滑行的感觉。一般人学习1个多月就可以掌握基本轮滑技巧,3个月就可以参加速滑活动,实现在轮子上飞翔的梦想。”因为同样喜爱轮滑,石姗、张辉成了朋友,之后经常相约到广场上玩轮滑。
  “别看我现在很熟练,刚练习时也没少摔跟头。手掌、手肘、膝盖,都留下了伤疤,但只要穿上轮滑鞋,所有的伤疼就都忘了。”石姗笑着说。
 不务正业,他们却以此创业
  最初,石姗、张辉两人只是经常相约到广场玩轮滑,后来随着向他们请教咨询的家长越来越多,二人便萌生了“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正规轮滑教学”的想法,他们决定开办轮滑培训班。
  由于当时轮滑在郓城还是个“新生事物”,不少家长存在误区,认为玩轮滑没有用处或是“不务正业”。为开拓市场,石姗和张辉拿着宣传单,在人员密集的地方发放。当时正值初夏,两个年轻人整天累得口干舌燥,脚也磨得起了泡,出于对轮滑的爱好,再苦再累他们都撑了下来。
  2011年4月,他们招来了第一批26个学生。从此以后每天傍晚,他们都和学生相约到唐塔广场,严格按照轮滑教学大纲来教学。与此同时,他们还要保护好每一个孩子尽量减少闪失。“首先要学会与孩子沟通和互动,读懂孩子的心理,其次才是培训轮滑技术。”石姗说。
  辛苦付出换来丰厚回报。三年来,他们凭借较高的轮滑水平和耐心细致的服务赢得了家长的一致认同,固定学员也从最早的2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200多人。2013年7月,张辉和石姗带着16个孩子参加了济宁市新电图杯轮滑赛,学生张正康获得少儿速滑第4名。
  看着这些孩子从蹒跚学步到健“滑”如飞,看着许多性格内向、没有独立自主能力的孩子,通过轮滑变得坚强、乐观、外向,石姗和张辉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每一个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我希望他们都能滑出自己的风采。”张辉说,“我们最大的梦想,就是在郓城承办一场全省轮滑巡回赛,带动全县的轮滑氛围,让轮滑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有梦想就要大胆去追,总有一天会实现的。”石姗不失时机地补充了一句。梦想在轮滑上飞翔,青春在梦想中闪光,他们相信自己会在轮滑的世界里越滑越远。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