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点
2014年07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企业办职教
亟需“正名”

  媒体报道,我国技术工人持续紧缺的状况开始从东部向中西部传递,而同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减。这一现象表明,在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落后于市场需要。
  现实中,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在于企业主体缺失。对此,国务院日前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办学作用,但企业参与办职教的积极性不高,既是因为企业认识不到位,也与目前的政策体系、法律法规不健全密切相关。如何通过政策调整,引导和鼓励企业真正成为办学主体,避免“剃头挑子一头热”,是职教发展的关键。
  当前,我国企业负责人普遍反映,之所以不愿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企业参与办学名不正言不顺,缺乏畅通的渠道。在职业院校里,一般是校长书记说了算,企业缺乏话语权,即使参与投资办学,也多半像个“赞助商”。对此,应修订职业院校章程,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有企业代表参与的董事会、理事会,使企业办学主体身份合法化,校企双方真正形成利益合作共同体。这样才能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使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摘自《经济日报》,作者阙明坤)
出租车改革
也要“简政放权”

  出租车管理机制改革社会期盼多年。出租车管理机制改革难在哪里?恐怕最难的就是打破既得利益,重新定位市场之手与政府之手的关系。市场与政府要各归其位,同时要摸索在诚信机制长效作用下的市场主体地位创新,打破现有出租车公司的既得利益,让司机得到更多实惠,让市场需求和供给能更及时地对接和调整。
  近年来,各地针对出租车行业出台的改革措施不少,但多是治标之举,许多深层矛盾、体制性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出租车管理部门至今仍然固守特许经营制,用“重审批、卡准入”的思维来管理出租车行业。由此引发了权力寻租、出租车司机收入被份子钱“压榨”等一系列突出问题。管理部门只有积极转变行政职能,把该放手的权力坚决放掉,使市场和政府各归其位,才能解决出租车行业存在的各种矛盾。(摘自《法制日报》,作者吕梦琦、姜刚)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