岫烟山色有无中
2014年07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名家推荐系列之一
  周石峰的轻烟山水
  八九十年代,周石峰前往江西安徽一带的景德镇、徽州、黄山等地写生,饱览如画的河山,惊叹淡云轻烟里的青峦浮动,为林壑飘渺的空虚之境而忘返,形成了他最具代表性的创作——轻烟山水。周石峰看到了山川河流在云烟遮掩下的那一种含蓄之美,观照云烟中的林泉丘壑,尝试画了一批轻烟山水,从此一发不可收。
  轻烟山水淡若轻烟,通过对经典传统笔墨的学习,周石峰试图淡去林壑之象山水之形,使山色似在有无中,情意深藏有无间。山水图式主要来自我对自然山水的观察和对传统的继承而形成的胸中丘壑。用如烟的笔墨写我胸中丘壑,是为了给人们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青山在隐与显之间,有与无之间,更显扑朔迷离,在观者的视觉能在这空幻深意的境界中漫游。
  周石峰生于武汉,受到这片土地滋养,情感丰富细腻,绘画内容之中也具备了楚人的浪漫情怀,因此,他才能喜爱水气山岚的神秘,追寻着山色有无中的情趣。他的山水画作品不一定是客体山水形神的再现,而是“中得心源”之后,画家重新构建的非现实的山水时空,是理想化、情感化的心象山水,它们虽然不合实景,不合常理,却合乎常情,而且与现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态相合拍,与现代审美视觉求新求异的需要相适应,具备了时代性和现代感。观其整体气势,似与不似之间使其山水画产生了引人想象的广阔空间。
  在轻烟山水画的创作过程中,周石峰经历了一段漫长而痛苦的心灵历程。他领悟到淡本来是一种境界,而非纯粹视觉上的轻和淡。于是他尝试以浓厚、富于变化的墨色和明快纯净的色彩交融,将原来雅致的淡墨变得更加浓厚、丰富化。有评论家认为,周石峰的轻烟山水画创作是在中西文化相推荡的文化语境中展开的,他在对待西方绘画和中国传统绘画上没有迷失方向,深知何为体何为用,何为继承,何为借鉴,始终坚持民族文化为本,并在这个大前提下,有条件地吸收了西方绘画因素,使其为我所用,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中国画的笔墨表现方式,这一点是值得那些一味刻意西化的中国画家深思的。
  周石峰的山水画如何淡而厚,浓而秀,全不在笔墨的浓淡间,而在于画家的胸襟气度。对于他来说,淡不仅仅是一个审美意境,更是一种人生态度,体现了东方文化的简约、含蓄、写意,正如“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近期,周石峰从湖北美术院调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由南至北,心境与创作状态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在与江南风情截然不同的古都北京,他被皇城的建筑和人文风情所吸引,也在琢磨自己轻烟山水中的新变化。今后,我们也许会在他的山水之中发现更多金碧辉煌云霞的点缀,产生更多震撼心灵的审美效应。 (东野升珍)

  1962年9月生,原湖北省美术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副秘书长,中国画学会理事,享受政府专项津贴。现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