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分钱冰棍,下河摸鱼,写不完的作业和轻松假期
四代人记忆中的炎夏
2014年07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七月,把自己关在空调味儿十足的房间里。那密密麻麻的高楼,那纵横交错的大马路,似乎把洋溢生机的夏日给堵在外面。对于现在夏天的记忆,除了人们对于炎热夏天的抱怨声和空调的呜咽声,我们还能说出些什么呢?燥热的夏日,不如静下心来,跟随记者的脚步来细数那些年的夏天吧!
本报记者 高倩倩 赵清华                 
40后:2分钱冰棍就是“奢侈品”
  生于1942年的刘爱军1957年跟着家人来到济南,在他的印象中“那时的夏天没有这么热”,大明湖畔写作业、卖了鸡蛋换冰棍、顺着大树“摸”知了的日子再也回不去了,却是最美好最纯真的记忆。
  那时,还没有通电,照明全靠棉油灯,为了省点棉油,人们都过着天黑睡觉天亮起床的日子,天刚蒙蒙亮,刘爱军就起床了,拾粪、砍草、打高粱叶,回来喂鸡,攒一段时间的鸡蛋拿到集市上卖掉换油换盐。
  1957年的夏天,15岁的刘爱军第一次尝到了“冰棍”的味道,在鸡蛋一分多钱一个的年代里,“吃个2分钱的冰棍就很奢侈了,一夏天吃个三五回,已经很满足了”。
  每到周日,大明湖畔总会聚集着一批前来写作业、复习功课的孩子,带着2分钱一个的烧饼和一点咸菜,一呆就是一整天。
  看电影也是奢侈的娱乐生活,刘爱军一般会在学校组织时才去看,平常5分钱一场的电影集体观看是3分钱。那时放的片子多是苏联片,国产片很少,刘爱军印象最深的国产片是《上甘岭》,看完电影回来写观后感是必备的作业。
  贪玩的孩子们偶尔也会在晚上三五成群地去树林里“摸知了”,“摸到了就当改善生活了,摸不到也是乐趣”。
  “现在有空调有风扇的反倒觉得更热了,那时的生活单调却不觉得苦”,刘爱军笑着又陷入对过去的回忆中。
60后:“下河摸鱼”的清爽夏天
  1965年出生的赵左涛记忆中的夏天就是就是“赤着脚光着腚,太热了就跑到水边去!”那时没有风扇空调,甚至连电都没有,唯一的送风工具就是蒲扇,再就是下河洗澡。赵左涛最喜欢的就是下河,和同村的小男孩一起游泳、摸鱼,女孩子则只能在离水很远的河床上凉快。
  农村合作社时期,家里除了买生活必需品都没有多余的钱来买水果。最期待的就是镇子上5天一逢集,爷爷每次都会给赵左涛买一个大甜瓜。
  赵左涛家门口有条沙子路,天黑了冲完澡后到处漆黑一片,和小伙伴们拿着席子到路边上拉呱吹牛,聊到半夜冷了就拎着小席子回家,也有的时候躺着躺着就睡着了……
  在赵左涛的印象中,那时候的夏天,好像没有现在这么热,住在土垒的老房子里,墙体很厚,太阳晒不透,一年顶多也就一两天晚上热得睡不着。
  现在想来那时候除了穷点,馋好吃的,还是特别开心的!

80后:堆积如山的暑假作业
  1988年出生的李小梦关于夏天的记忆都是户外游戏,跳皮筋、投沙包、捉迷藏、过家家。还有家里的小霸王学习机,在现在看来是“土豪”级别的待遇。男孩子们在外面跑跑闹闹,踢踢足球,女孩则爱玩“过家家”,你是爸爸,我是妈妈,用蜡烛当灶台,易拉罐剪成锅的样子就开始“做饭”了……
  下雨的日子里,折几只小纸船,光着脚丫踩在水洼里,比比谁的小船“开得更远”。雨过天晴,蜗牛都爬了出来,知了也悄悄地爬上树干等待蜕变,晚上跟着大人去树林里,打着手电筒找知了,地上大大小小的洞眼,拿着树枝看看里面有没有知了,一晚上,就这样消磨过去了。
  对同是“80后”的杨阳来说,儿时的夏天都是关于足球的记忆。一个足球,十几个孩子围着跑一上午,院里随便找个小胡同就是“球门”,不小心踢到谁家玻璃上,不等主人发现就捡起球落荒而逃,还不忘互相调侃几句。
  暑假还意味堆积如山的作业,不是作业布置得太多,而是一开始不做,玩到快开学的时候才想起那还没写完的作业,只好开启“通宵模式”了。有时还会在开学的当天早上去教室里抄别人的。
  “暑假在大人和孩子们的眼中真的完全是两码事,孩子们跑来跑去,因为一点小事就开怀大笑,那是大人体会不到的快乐。”杨阳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