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航道,中国来了
《北极航行指南》发布在即,有望解决我国“航运瓶颈”
2014年07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7月28日,交通运输部海事局航海保障管理处的一名工作人员透露,《北极(东北航道)航行指南》可能将推迟到8月出版。原定于7月份出版发行的《北极(东北航道)航行指南》由海事局组织编写,为我国船舶提供全面、实用、权威的北极航行保障。作为被热议已久的“新航路”,北极航道的开辟有望结束中国对传统航道的过度依赖。

传统航道有瓶颈
  “稿子已经在最后的校订中,排版也排完了,但是为了慎重起见,我们还是要再看一遍。要说正式发布的话,那可能要推迟到8月初了。”这名工作人员透露说。据悉,《北极(东北航道)航行指南》将会在市场上公开发售,而不是作为航海系统里面的内部资料。
  对于中国而言,北极新航道的开辟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众所周知的一个原因便是中国面临所谓的“马六甲困境”。中国从1993年就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自那时起,中国石油净进口量逐年大幅度提升。
  对外部能源的高度依赖突显了中国能源通道安全的脆弱性。中东是中国石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地,但从中东进口的石油必经马六甲海峡,有一部分战略分析人士认为,一旦战事爆发,封锁马六甲海峡很可能成为他国钳制中国的一个致命利器。有鉴于此,寻找新的能源供应地以及开辟新的能源运输通道已经成为保障中国能源安全刻不容缓的议题。

行程短、资源多
  事实上,早在2013年,中国就已经开始了穿行北极东北航道的尝试。中远航运股份有限公司的一艘多用途船“永盛轮”在当年8月15日从江苏太仓港出发,经过27天的航行顺利到达荷兰鹿特丹。与传统的经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的航线相比,北极的东北航道航程缩短2800多海里,航行时间减少九天,无论是从航行的燃料成本还是从时间节省的角度来讲,开辟北极航道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除了能源安全和经贸因素的考虑之外,由北极航道开发本身所带来的北极资源的开采与利用也是令中国十分热衷的一个方面。美国地质调查局2008年7月发布的评估报告称,北极拥有世界15%未勘探石油和30%未勘探天然气。
  今年6月18日,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政策研究中心发表了《战略评估2013》,这也是中国军方智库首次谈及北极战略。报告说,北极地区丰富的油气资源与便捷的航运条件,对于确保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北极地区有望成为中国未来海外能源的重要供给基地。
价值几何仍存疑
  从某种程度上讲,肯定北极航道开发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的商业价值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看法,但这并不是声音的全部。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保志表示:“实际上北极航道开通还面临冰情不确定、航运基础设施匮乏、对船舶自身要求较高(最好具备一定的破冰能力)、船员前期培训投入大、搜救能力欠缺等方面的问题。”
  他还进一步强调说,“即便出现夏季完全无冰的状况,北极全年通航时间最多也只能达到100余天,因此还无法完全取代苏伊士运河、马六甲海峡等传统航运通道,只能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
  同济大学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传兴认为:“从目前看,北极航道的可通航性、可利用性的确有限,”他说,“从未来看,北极航道的全面开通,从地缘政治、经济角度看,将形成一条新的‘带’,从而产生全面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影响。”      (宗禾)

 背景资料 
传说中的 “终南捷径”
  北极航道由两条航道构成:加拿大沿岸的“西北航道”和西伯利亚沿岸的“东北航道”(又称“北方航道”)。
  北极航道被称做“传说中的航道”,随着北极冰川解冻,这条全新的商业航道大大缩短了欧亚大陆间的航程,预期将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
  16世纪,由于绕过非洲和拉美南端的航线被葡萄牙和西班牙垄断,西欧和北欧的探险家希望从北大西洋寻找一条穿越北冰洋,与财富遍地的东方建立直接贸易关系的新航线,由此展开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航道探险,数以百计的西方探险家为了探寻这条航线葬身冰海。直到19世纪中叶,人们才勉强分段走通,证实北极航道确实存在。     (宗禾)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