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下,富士康配备的机器人将用来生产iPone6。 (资料片)
本报记者 姜宁
关键部件受制于人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共有3.7万台工业机器人在中国市场上销售,国内工业机器人的销售量约占全球销量的五分之一,超过日本,位居全球首位,中国市场不仅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也是成长最快的市场。未来国产机器人应用的重点领域是:汽车及零部件、纺织、物流、国防军工、制药、半导体、食品等行业。
时光退回到1986年,中国内地第一次接触到机器人。
这是德国库卡公司赠送给一汽卡车的一个“试用品”,这台机器人是中国汽车工业应用的第一台机器人。2000年成立的库卡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如今已经成为库卡全球最大的子公司。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国外一些机器人企业开始在长三角、珠三角布局,建立自己的研发、生产基地。目前,德国库卡、日本发那科、瑞士ABB、日本安川四大机器人企业已全面进入中国市场,这四家公司占据了中国机器人市场份额的65%左右,国外机器人公司则占据了中国机器人市场份额的80%以上。
在耿凯看来,机器人制造企业分为三个等级,机器人集成拼装、机器人本体重要零件制造、机器人全部本体制造,而中国大多数企业还处于机器人集成拼装这一最基础阶段。
就算是那些大一些的国产机器人制造企业,即便处于机器人本体重要零件制造阶段,但是研制出来的零部件与进口产品相比仍然有很大差别。“在一些喷漆、焊接等精细化要求比较高的领域,国内企业所使用的仍然是国外四大机器人企业所制造的进口产品。”耿凯说。
就算是已经处于国产码垛机器人行业领跑者地位的青岛宝博集团,生产的机器人也都是“披着国产外衣的进口货”。据高明作说,现在该厂设计研发的码垛机器人,其核心部件减速机和伺服电机都是从日本进口,然后由宝博集团装上外壳,贴上公司标签往外销售。
一台减速机约占机器人总成本的35%左右,但中国厂家采购的国外减速机和伺服电机等零部件,相比于外企自产自用成本要高出三五倍以上。这样一来,国内厂商在减速机等核心零部件的成本明显高于日本企业,很难与进口机器人竞争。
“减速器是制约国产工业机器人成本的重要因素。研究减速器,不仅仅需要好的设备,更要有好的材料和工艺,材料需要绝对的耐磨,而这些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赶上国外技术的。”一位业内人士称。
记者了解到,在整个机器人产业链上,主要的上游关键零部件、中游设备制造厂和下游行业应用这三大块中,国内企业目前主要集中为系统集成商,实现下游应用,即通过对国外采购的机器人,为下游客户进行相应的方案设计,实现利润。而产业链上游无核心零部件制造商支撑,关键零部件方面仍远远落后于外国企业,因此长期受制于人。
据了解,青岛市去年装备制造业销售额约为2500亿元人民币,但是机器人制造业销售额只有10亿元左右。就算是新松公司这种龙头企业,每年销售额也只有13亿元人民币。而占中国机器人市场份额最多的瑞士ABB公司,2013年实现在华销售额56亿美元。从2005年~2012年,ABB机器人在中国超越市场发展速度,保持在年均30%的业务增长。
人才?政策?国产机器人产业缺什么
记者了解到,在山东,机器人生产企业所依靠的还是政策专项资金扶持,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一些生产厂家直言,这种补贴对企业生产的帮助并不算很大。
此外,人才因素,也是制约着省内机器人制造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因素。
采访中,耿凯告诉记者,现在高新区创业园区内有30多家机器人生产企业,每到一个企业,他们抱怨最多的就是人才短缺,请求高新区政府为他们解决人才引进的问题,但是机器人的制造研发工作需要从大学就开始培养,现在高新区政府已经和青岛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展了一系列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
日本目前是机器人制造行业最具主导力的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其机器人的生产和出口均居世界榜首。目前,日本生产的工业机器人主要分为焊接、机械加工、组装等三大类,而汽车、电子机械和半导体是工业机器人使用最多的行业。
据了解,日本机器人的竞争优势主要集中在制造、通信、变焦镜头和半导体洗净领域,而美国则长于军事、航天、海洋、救灾等“特殊环境用”机器人的研发。近年来,日本将“新一代机器人”研发重点放在防灾和生活支援上。现在非常热销的“清扫机器人”就是生活支援型机器人的典型。为了解决日本日益突出的老年护理人手短缺的问题,日本已决定将“机器人护士”列入“安倍经济学”重点支持行业。
就在本月,日本颁布了首部机器人白皮书,希望通过发掘机器人产业的潜能实现日本经济增长。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