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劣骗术为啥总有人信
2014年07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苑菲菲

  诈骗事件在生活中屡见不鲜,从电话诈骗到网络诈骗,骗子的手法常常是换汤不换药,人们也不断在网上发布各种防骗提醒、防骗技巧,可仍然有不少人上当受骗,这是怎么回事?
  不管是骗子借公检法、学校等名义打电话,实施有针对性的诈骗,还是房产退税、社保退税等诈骗方法,都是打着吓唬你或者让你得利、为你好的幌子来骗钱。在遭遇这类诈骗的时候提高警惕,多想想、多验证一下,就会发现很多漏洞。
  但受骗的人们往往被吓坏了,或者被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晕了,太相信他人,稀里糊涂就上了当。甚至诈骗受害人中,还有高级知识分子。他们上当并不是因为阅历不广,知识不博,而是因为麻痹大意,过于自信,忘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现实中的诈骗也是一样的道理,不能轻信,不能盲目自信。在这个案件中(本报今日C03版报道),两个人一见面,小伙的真实年龄就应该被戳穿,尤其女人又是敏感的。一个20岁的人再成熟,也不可能很好地伪装成一个40岁有丰富生活阅历的人,且年龄也是可以通过身份证来证实的。
  但两人通过半年QQ聊天互相间已经熟悉了,于是女子就大意了。相信那些以后加倍还钱、加倍回报的说法,对自己太自信,在感情和利益的双重诱惑下,一直借钱给对方,被骗几十万元。在发现对方诈骗的第一时间没有及时报警,给了对方可趁之机。
  有数据显示,从部分诈骗案件的被害人性别上来看,女性占大多数。从年龄上来看,中老年人又占大多数。这类人大都心理防备性不强,手头有一定的积蓄,容易轻信他人,尤其是认识的熟人。对这部分人来说,明抢容易躲避,绕开走就行,但是暗骗却难以防备。
  人常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话虽稍显冰冷,但说的却是正理。笔者认为,不管是多高明的骗子,骗人的手段无非是感情、威胁加利诱。不管是明的还是暗的,在遇到天上掉馅饼的情况下,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不要轻信那些高额回报。在一些不符合常理的情况发生时,要多想想、多核实,不要一味听信对方的话。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