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专访衣向东
书写胶东兵工厂的传奇故事
2014年08月13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刘高
1.齐鲁晚报:小说从2013年开始着手准备,期间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衣向东:从2013年春天开始整理资料,这期间因为写《丘处机》剧本,中断了很长时间。当时最大的困难,其实就是时间太紧张。
这部小说是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由于交稿时间紧迫,我写作的最后三四天,几乎没有合眼,经常趴在电脑前打瞌睡,醒来发现电脑屏幕上全是乱码,只好删掉重新写。交稿后,我将自己写的小说从头看了一遍,觉得还是不错的,这才踏实地睡了两天。
2.齐鲁晚报:创作缘起是辛桂芝老人的一封邮件。之后您在搜集整理故事素材方面又做了哪些工作?
衣向东:没能联系到辛桂芝,我只能在烟台搜集有关胶东兵工厂的资料,恰好找到一本内部出版的《胶东兵工》的资料书。后来,我在栖霞境内参观了当年兵工厂留下的遗址,搜集了一些兵工厂的故事,这才最终得以写下胶东兵工厂的传奇故事。
《胶东兵工》对各种信息记载非常详细,最早从1937年说起,兵工厂是怎样组建的,在哪里组建,谁参与的,所有的事情都精确到月,非常详细,甚至每个月发生了哪些大小事情,也记载了很多。
在小说中,为了制造平射炮,白玉山等人冒险到了烟台,并从日军控制的钢厂里购买到了制造炮筒用的圆钢,并用栖霞到烟台卖麸子的马车拉了回来,这个故事就是《胶东兵工》中真实记载的。
胶东兵工厂利用买来的优质钢材,在当时很艰苦的条件下,制造出了一门九二步兵炮,也就是后来被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命名的“牙山炮”。牙山炮后来在拔除日军在牟平水道据点的战斗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3.齐鲁晚报:书原名《子弹》,为何改名为《向日葵》?
衣向东:在书中,主人公白玉山的妻子在转移时被日伪军枪杀,白玉山见到死去的妻子,留下了从她胸膛取出的子弹,并一直随身带着,这是“子弹”在书中的意象,白玉山要为亲人复仇,就要靠子弹说话。但子弹其实更是一种代表,代表着武器,代表着毛主席“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断。
尤其是在抗战时期,八路军武器弹药十分匮乏、落后,武器的作用尤其重要,所以才召开专门会议,决定在胶东地区建立兵工厂。
后来小说成书,在出版的时候,觉得这个名字挺冷的,我就改了一个温暖一点的名字。“向日葵”也是有着象征意义的,它象征着胶东兵工长的一切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胶东兵工厂里来自各地的战士、百姓,和胶东兵工长一起,像向日葵一样,向着太阳,向着前方前进、成长。
不过,在以后做影视剧的时候,我还是希望保留《子弹》这个名字。
4.齐鲁晚报:抗战时期,胶东有很多兵工厂,您在创作过程中是怎样取舍、整合这些兵工厂,以及各自的故事的?
衣向东:抗战时期,胶东有四五个兵工厂,期间分分合合的,写起来挺麻烦,为了让读者阅读方便,我就集中写了胶东第一兵工厂。
另外,胶东兵工厂当时主要活动在招远、黄县、掖县、莱阳、栖霞等地方,在栖霞活动时间比较长。辛桂芝老人讲述他父亲的故事,也主要发生在栖霞。为了写作方便,我就把场地主要集中在栖霞一带。当然,还有一个私心,我是栖霞人。
5.齐鲁晚报:主人公白玉山从一个花花公子,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您对他的经历和改变有什么感想?
衣向东:白玉山的转变,真实反映了抗战时期我党我军的感召力。当时的八路军兵工厂是由民间招来的一些铁匠、石匠等手艺人组成,在八路军的领导下,他们从普通的民众,成长为革命战士和民族英雄,展示了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伟大力量!
6.齐鲁晚报:书中有主人公白玉山和兵工厂厂长周海阔等人到潍坊国军兵工厂“偷艺”,经过比武“借回”江南春的情节。这在现实中有故事原型么?
衣向东:当时虽然八路军跟国军摩擦不断,但表面还是处在国共合作期。而且八路军的兵工厂,确实聘用过国民党兵工厂的技师,一些技术难题是他们帮助解决的。我增加这么个人物,是为了展现全民抗战的民族精神。
7.齐鲁晚报:小说在影视剧改编方面进展到什么程度了?
衣向东:目前,有几家影视公司正在商谈这部小说的改编影视剧的有关事宜,希望今年秋天能够开机拍摄,并在明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时候完成。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