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国老太的中国情缘
2014年08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8月14日,笔者收到美国朋友露丝发自中国的第一封邮件:“威尔森(笔者英文名),我在青岛向你问好,这几天正在打扫公寓,去了很多趟大润发购置家居用品……跟系里同事见了面……办了手机卡……”看得出,刚到青岛3天的她适应得还不错。
  61岁的露丝是笔者到美国后认识的朋友。我们相识源于一个偶然机会。今年2月,笔者通过“交换语伴”网站发了寻找练习英语口语语伴的帖子,几天后收到了露丝的信息,她当时正在莱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学汉语,也想找人练习汉话。一位美国老太如此热切地学汉语,起初还真让笔者有些意外。
  后来,笔者逐渐了解了露丝。她是地质学博士,去年退休前,一直在SHELL石油公司从事法务工作。丈夫赛迪也是地质学博士,现仍在石油公司上班。他们有两个可爱的女儿,都是上世纪90年代初从中国收养的,姐姐来自福建,妹妹来自江西,原来这个美国中产白人家庭背后有着浓郁的中国色彩。
  我们每周五见面,在会面的2小时中,她先问有关汉语的问题,之后会与笔者练习英语口语。出于记者的“职业病”,笔者在聊天中总想更多地了解美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至于常“挤占”她学汉语的时间。露丝不但没有不高兴,反而非常开心地帮助我。
  除了我自己准备的话题,她也会主动帮我寻找话题,比如她曾给笔者提供了美国民事审判制度、饮用水质量、食品安全、社区报业、两党竞选等话题,并且每个话题都提供很多资料链接。不但如此,她还经常主动帮笔者联系采访对象。正是因为她,笔者对美国社会的了解才逐渐立体、生动起来。
  我们的谈话有时也会涉及中国,虽然露丝之前的工作跟中国没有交集,但她对中国的高铁、反腐等热点话题却都有一定了解。当然,有时还会天然地存在美式偏见,除了美国媒体上的中国,她对中国的直观印象还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初。
  退休后的露丝希望能到中国教英语,更好地了解当代中国。但她不打算去北京、上海,而更青睐环境好的小城。在她内心深处,一直想去福建或江西——两个女儿的故乡。
  不过,露丝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教职。后来,笔者了解到青岛某大学正好有一个外教职位,赶快告诉了她。经过严格的筛选和面试,5月中旬,露丝兴奋地告诉笔者,她得到了这份工作。此后,她努力了解即将任教的大学以及青岛。出发前两个月,露丝就开始认真备课,她希望以最好的状态面对学生。
  她去中国的机票定在8月11日。8月6日,作为临行前的告别,她带两个女儿与笔者一起参观了休斯敦艺术博物馆,在中国艺术厅,我们在中国著名艺术家蔡国强的画作《远行》前惜别,露丝哽咽地说:“我知道这是告别的时候,非常感谢半年多来的交流,威尔森,谢谢你。”我们给了对方一个深深的拥抱,这位一向干脆利落的女律师流下泪来,笔者也觉得鼻子发酸,正是这位“忘年交”使我在休斯敦的生活有了友谊的暖色。
  如今,露丝已在中国安顿下来,希望她能实现愿望,认识普通的中国人,体验真实的中国,了解当今的中国社会,相信等她明年回到休斯敦时,她会把“最新版的中国”讲给家人听。(作者系美国莱斯大学访问学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