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改革是怎么来的”
热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的现实意义
2014年08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纪念日即将来临之际,一部《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成了热播剧。
  这部首次由理论家编创,并希望告诉每个人“我们的改革是怎么来的”电视剧之所以受关注,在于与当下的深化改革攻坚和道路选择,有着极高的契合点。
  “至少100年,离不开邓小平。”在《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总编剧、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主任龙平平看来,当下社会,改革的主题没有变。
  本报深度记者 张榕博   

  中央对电视剧提了三条意见
  “如今的时代太好了。”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的前八集获得超高收视率后,该剧总编剧、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主任龙平平透露,张贴“邓小平,你在哪里”大字报的剧中人田源,其实有自己的影子。
  经历1978年恢复高考的龙平平体会过那个“话语禁区”的时代。
  如今他由衷感叹的,是半个月前电视剧前21集仅用3天便发出审核意见的“火箭速度”,惊喜之余,龙平平不由自主地在两个时代间又“穿越”了一次。
  这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从开拍到播出历时不到一年,即使电视剧已经播出,邓小平的饰演者马少骅依然在“穿越”中:封镜许久后,还时常冒出几句四川话;甚至会经常拾起香烟。
  在圈内人看来,《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从创作到拍摄的后半程就像“快马加鞭”,但很少有人知道,它前半程穿越的漫长岁月。  
  年初,作为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的纪念方案之一,中央文献研究室计划出版《邓小平文集》、《邓小平传》、两个文献片以及这部《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的电视剧。
  “这是经过中央书记处讨论通过的。”龙平平说。
  按照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纪念规格,每十年为一次大的纪念。作为纪念活动的重头戏,这部电视剧早在2009年2月便经过中央文件指示,正式启动。换句话说,这部电视剧,编剧用了四年,真正的拍摄还不到一年时间。
  对于龙平平来说,四年不算太长。
  理论家龙平平喜欢在“时代”里说实话。此前他参加过许多影视作品的创作,例如编剧电影《邓小平》,纪录电影《丰碑》、《我们的法兰西岁月》。但每次都苦于题材容量太小,无法全景展示一段真实和完整的历史。
  在邓小平诞辰100周年时,龙平平得知将有一部反映1976年到1992年邓小平经历的电视剧筹划拍摄,并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创。他异常兴奋,“我为什么这么激动啊?因为我们可以写这样一个题材,千载难逢啊。”龙平平说。
  将这样一部电视剧交给中央文献研究室主创,这也是第一次。
  “以往的历史题材,作家找专家谈几天或者召开一个研讨会,拿一些资料就开始编写剧本,编完以后再审。”周锟是《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的编剧助理。2009年,他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到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用他的话说,从来到这里,主要干了编剧这么一件事。
  在被称作“邓组”的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18位成员中,大部分人五年来的经历与周锟颇为相似。
  但这部《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由于涉及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包括敏感的问题、敏感的事、敏感的人物,经过多方考虑,当时未能成型。其间,虽然几经提出,却一直欠缺时机,直到2009年中央三条指导意见的提出。
  “第一条意见是确定这部电视剧跨越的时间段,最终敲定跨度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届三中全会之间,1984年之后的邓小平的经历就不再涉及了。”周锟说。
  “中央在这个方面的定位是比较准确的。”周锟回过头来说,当时中宣部把指导意见交给我们,说是中央领导交代的,并没有具体说是谁。
  齐鲁晚报记者了解到,中央的第二条意见是确定邓小平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形象,第三条则是通过这部电视剧反映改革开放的总体进程。
  但仅从时间上说,“穿越”了5年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还有不少“急流险滩”,龙平平表现得比较淡然。对于“粉碎四人帮”,华国锋、胡耀邦等人物的首次出现以及人物展现、评价问题,龙平平坦言,有些事情是绕不过去的,“回到10年前要我拍,我还是要这么拍。”
  史实解密和公开获得高层认可
  看到《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剧中第一次出现弯腰捡东西以及和家人交代“后事”的邓小平后,叶剑英之子叶选廉要到了马少骅的电话。
  “他和我说,老爷子以前经常上他们家打牌,你怎么把老爷子演得这么像啊?”马少骅说,听到这里,他热泪盈眶。
  对于周锟来说,创作期间有90天以上与新婚妻子分开专心闭门写剧本。《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对他来说,早已不只是一部简单的电视剧了。
  要拍出一部精彩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剧组面临三个难题:政治难题、史实难题以及艺术难题。
  展现1976年至1984年这段历史的剧本创作,涉及到大量党内需要解密的内容,一般编剧很难一次做到。
  而对于《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的期待,中央、邓家和剧组其实都有着相同的意愿,那便是真实好看。
  一种“颠覆性”的编剧形式开始了。
  “我们吸取以前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摸索出专家和编剧相结合的方式。”周锟说,专家不仅要一个情节、一个场景的指导编剧创作,而且一开始专家就要设定故事背景、故事框架。
  习惯了审别人片子的龙平平,第一次认真思考整个剧本与真实史实之间的“亲疏”关系,他有着比任何一个剧组中的导演和制片人更大的权力。在整部剧中,他不仅是总编剧、总策划,许许多多细枝末节的部分,都要“总到底”。从第一天开始,对导演、演员、制片人以及电视剧创作中的任何指令,都从这位理论家身上发出。
  “任务交给我,我跟领导说,那就请一些剧作家来吧,第一个原则,就是要对这个事情感兴趣,要有感情,要愿意干。”龙平平说。
  电视剧最后署名的编剧一共有七个人,除了总编剧龙平平外,其中有黄亚洲、魏人、张强三位资深作家。魏人成名于《编辑部的故事》,但龙平平更看重他对北京街道、当初的政治生态、风土人情的了解,“也要看是否靠谱,符合这部剧的路子。”
  创作团队一直有宽松的创作环境,没有人定下条条框框,但创作过程依然艰苦。
  “这部剧涉及到大量解密方面的问题,比如华国锋的讲话,对于中央文献研究室来说,是有这个资格去思考怎么使用的,当然,这个也得有中央领导专门的批准才做的。”一位主创人员说。
  而关键人物的每一场戏、每一句台词,都需要从政治、史实以及好看三个层面综合考虑。换句话说,“解密”只是一个结果,在剧本创作前,一部分史实的解密和公开便已经获得了高层认可,只是在具体表现上需要进一步加工。
  邓小平是否说了“我还能再干20年”?华国锋所说的粉碎“四人帮”是毛主席生前的布置,第一集中的“胖子”是谁?这些剧情,如今已成为热点。
  对周锟来说,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真理标准大讨论这场戏。“原定是拍三集,后来反复讨论,压缩成了一集,再后来经过讨论,又扩充到了五集。这种变化的意义在于,我们既要把一个理论问题说清楚,又要揭示它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龙平平说,剧本直面高层,敢解密,“你要告诉大家,我们的改革是怎么来的,就必须真实地展现出来,这个过程是有斗争的,要客观,还要把握好尺度。”
  甚至剧本里哪一天是什么天气,事情发生在上午还是下午,什么场景,谁的办公室是在哪一间都要求准确。道具、美术布置一个场景,还会调阅当时的大量照片和纪录片。
     60万字的稿子多次推倒重来,每集几千字的详细大纲修改了十几稿,剧本大幅度修改至少有三次,最终呈现出现在的48集电视剧。
  这种对史实追求的执着和认真打动了每一位演员。马少骅说,他拿到剧本时,像是看到了解密的中央档案,乃至感到场场难演,“现在想起来都害怕。”
  这种真诚也打动了邓家人。
  为了真实,邓家人投入了很多的热情,演员与邓家人的沟通非常多。马少骅经常和邓林打电话交流,很多戏也是在邓家实景拍摄的,邓家每个人都进行了大量的指导,同时又不过多干涉。“他们都看着剧组在拍摄,没有一个人过来打扰,是远远地看着。如果剧组有什么疑问,他们会马上过来帮忙。”一位主创人员说。
  邓家人唯一一个要求来自化妆。“邓家人希望不要把父亲画得太老了。”马少骅感慨地说。
让邓小平
和当下现实互动

  热播期间,国内的理论界与寻常百姓,正在中央反腐和深化改革的探讨中,细细品酌启动改革的国家新老领导人的异同。 
  电视剧被赋予诸如“高层政治生活日常化”,“放开话语‘堰塞湖’”乃至“深化改革启示录”等现实意义。
  电视剧恰恰也给予这种舆论一种“土壤”,《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没有单一展现邓小平,而是塑造了50多位历史人物,以及医生、学生、知识分子等各阶层人士,全景展示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状态,反映改革的真实背景,也给予每个观众追索自身现实意义的想象空间。
  主创人员会故意设置一些“闪回”,让人们寻找过去的“现实意义”。
  正确评价毛泽东一生的功过是非成为剧中一个难以表达的情节,主创人员增加了邓小平一个简短的回忆:胡乔木找到邓小平,请他为新设立的“八七会议”陈列馆题词。两个人第一次交流时的场景,已经把如何评价悄然暗示给了观众。
  “邓小平说,决不能腐败,战场上出现这种事情啊,那就是杀头。”适逢国内反腐风暴进行,在四川广安看过邓小平的一些照片和史料后,主演马少骅的历史“穿越”感更加强烈。
  “拍什么戏我都要找到这个戏的现实意义,哪怕是古装戏。我演什么戏都和现在的形势挂钩,我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为何要逃避现实呢?”马少骅一脸严肃。
  龙平平的感受则更多,他反映的不只是一个给儿子擦背的邓小平和命悬一线的邓小平,而且要反映人们的诉求,让邓小平与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互动。
  当被问及为什么一部2009年创作的电视剧,能够与当前的改革契合时,龙平平坦言,“今天的改革,那时我看到了。”
  “躲什么躲!老子大不了当谭嗣同第二!”当剧中人夏建国说出这句话时,龙平平希望今天的人们可以了解,国家曾经到了这个份上,邓小平已经被“刀架在脖子上”了,一定要让今天的老百姓看到,当年是多么惊心动魄。
  “如果没有粉碎‘四人帮’,现在是一个什么样子?”龙平平说,改革开放30多年了,很多人认为国家自然而然也会发展到今天的局面,“我们就是要还原这段历史,让大家知道今天的新生活是怎么来的,矛盾是多么尖锐,这正是我们创作这个剧的意义。”
  龙平平在论文中曾谈及邓小平尚未实现的一些理论构想,以及今天深化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今,他对邓小平的理解终于真实地告诉了更多人。
  “至少100年,离不开邓小平。”龙平平说,当前的社会主要问题没有变,因此这段历史和今天一定有很重要的联系和意义。
  马少骅说,现在习近平的改革和邓小平当年的作为,其实很像,习近平延续了邓小平的很多作风,“习近平很近小平。”
  周锟更希望让老百姓看明白:只要渡过了眼前的艰难险阻,未来是多么光明美好。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