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脚老太和传了五代的歌谣
2014年08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刘志坚
  
  我的外祖父王连宝,是蓬莱市潮水镇三寨村人,1883年生(光绪17年)。1899年(光绪25年)考中登州府秀才,是当时蓬莱著名的17岁“小秀才”。民国时期潮水村就叫镇,一千多户,村周围还有围墙。“三寨村”仅离潮水一里。潮水镇凡办四个先生“典主”仪式时,总是最年轻的外祖父提笔写祭文、悼词。他在三寨村义务办私塾多年。1933年主办潮水镇五年制女子小学,学生都是不再包小脚的富裕户家女孩,比我母亲小10岁的小姨母是第一批学生。妈妈经常在教室外听姥爷讲课,课后跟小姨一起学习,会背诗、唱歌、讲故事、猜谜语。
  1936年10月,妈妈嫁到本镇衙前村。我的祖父刘师尧(字绍堂),是有功名的武官(比武举低一级)。四个儿子,我父亲最小,三个伯母的娘家爹都是秀才。平畅河“衙前镜子铺”、河口“福兴永货站”,在蓬莱有一定名气。
  我这一辈叔兄弟十九个,我排行老八,五个亲兄弟一个妹,我是老大。在这个大家族中,我母亲是妯娌中文化水平较高的。我生于1938年3月,从会说话起,母亲就教我认字、背歌谣、猜谜语、学唱歌、讲二十四孝的故事给我听。妈妈对我姊妹六个,都是这样教育法。还强调必须听大人的话,要有孝心、尊敬师长、说话有礼貌;要诚实,不撒谎,不乱花钱,勤俭节约;要有让德,不做对不起别人的事;要有感恩心,不惹老人生气等等。土改复查以后,家里生活很困难,父亲常年在外地做药店店员。我和弟妹们从不为吃穿花钱打仗,不做让妈妈生气的事。
  许多儿歌童谣,我和弟妹们都会背。妈妈在看护我们兄弟五家的十二个孙辈和外孙中,总把她的老歌遥相传。每年清明节时会把姥爷教女学生时写在黑板上的一段话,像念快板书一样说一遍:“清明节,好天气,正是星期日,同学三五人,来到田野里。苦丁菜,很嫩的,每人拔一把,回家蘸酱吃。”反映当时反封建,提倡妇女走出家门,下田干活,男女平等的背景。
  我姥爷是开明绅士,1938年曾支持三个舅舅参加八路军抗日,我小姨16岁(1942年)也参加了抗日,小舅15岁被小姨领到抗日中学,当年就牺牲了,日本鬼子的皇庵庙炮台,就在衙前村南头不足一里处。小姨1944年前后,夜里经常到衙前村活动,我大伯二伯家的大姐、大哥、二哥,及他们的多个同学,都于1945年底、~1946年初参加了八路军。我和妈妈还跟小姨学了不少抗日歌谣。如:“机关枪,两条腿,专打小日本!”“手榴弹一根弦,专打鬼子小炮台!”
  在我六七岁时,就会唱“拿起手榴弹,瞪大两只眼。保卫家乡民兵个个是好汉。小鬼一出洞,展开麻雀战,一顿土枪土炮打他个脸瞧天!”“地雷呀开了花,天空飞起了大洋马,鬼子的脑子搬了家。再叫你抢粮,再叫你烧杀,今天送你们回老家!”我妈还会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革命歌曲。
  2010年农历2月18日,是母亲95岁大寿,四世同堂的家族中,有老太的玄孙辈十三个,这天一百多亲人贺寿。老人在大家的掌声中,面对扩音器全文背诵了《白发姥姥》和《好孩子司马光》,两首较长的歌谣,而且一字不错,博得了全场人的喝彩。其实老太对他身下三辈人的生日,都能记得清清楚楚。就在这年的农历10月18日,老人在头脑清楚、毫无病苦的情况下离开了我们,成为家族中福寿最高、令人永远崇敬怀念的老太太。
  每年老太的寿诞日,我们姊妹及后人,总会把老人传下来的《白发姥姥》、《好孩子司马光》等歌谣背诵几遍。如今我的孙辈们也都会背了。她传下来的不仅是歌谣,而是做人的德行。现把二首歌谣附后,与大家分享。

白发姥姥
白发姥姥,点头晃脑。一步一步,要过木桥。桥高板狭,吓得心跳。
两腿一软,忽然跌倒。学生看见,吃惊不小。赶忙上前,扶起姥姥。
替她拂尘,帮她拾帽。站稳脚步,搀扶过桥。送她回家,跑步到校。
先生问他,为何迟到。他把详情,仔细秉报。先生夸他,很好很好!

好孩子司马光
花园里,假山旁,许多孩子捉迷藏。忽然间,不提防,一个跌进大水缸。
跳不出,爬不上,大家顿时吓得慌。逃的逃,嚷的嚷,一点没有办法想。
好孩子,司马光,人又聪明胆又壮。只见他,急忙忙,搬起石头砸水缸。
一阵敲,一阵响,大缸砸破开小窗。满缸水,窗外放,救出朋友没受伤。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