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蓝天救援队集合队员召开了救灾总结会议。 本报记者 王瑞超 摄
本报聊城8月17日讯(记者 郭庆文 王瑞超) 16日,在云南鲁甸执行救援任务的聊城蓝天救援队11名队员,在灾区经过五天紧张救援,已全部返回聊城。
8月5日,到达灾区后,经过周密部署,队员分为三个小组,搜救组、医疗组、物资组,三组各司其职,队长“一杯清茶”负责整个救援队伍的统筹分工。挖掘被埋的道路、为前线运送物资、废墟中寻找生还者……8月10日,聊城蓝天救援队在灾区救援的第五天,队员们一方面要排查搜救,另一方面还应对余震不断、山石掉落、降雨天气等突发情况。
“我睡了一天多!”17日,“迪蓝蓝”告诉记者,在灾区负责搜救工作的他,一度眼睛充血,现在红血丝还很重。他正常的作息是晚上12点多睡早晨6点起床,由于夜里经常余震,一宿三四次属常态,加之气候差异,睡眠严重不足,导致眼睛充血。观察发现,11名队员都有些憔悴,有的面色发黄、有的布满血丝、有的眼袋鼓鼓、有的浑身无力,但说起灾区救援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精气神十足。
搜救组的“迪蓝蓝”是顶着余震、奔赴前线搜救人员、财产的主力,除此之外牲畜等也是搜救的主要物品。“牲畜是灾区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搜救中印象最深刻的要数三个小孩,第一个小孩是门板地下发现,他们经过层层障碍,在墙角处发现另外两个小孩。“一定要尽全力找出来,这是对小孩亲属的交代。”当时他们这样想。
医疗组“错觉”是背着生病父母,儿子得知消息后不搭理她的前提下,只获得老公一票支持后背上行囊,奔赴灾区。医生出身的她负责对救出伤员进行包扎、伤口处理等,除此之外,她发现灾区居民最需要的就是“心理开导和安慰”,学过灾后心理救助的她理论联系实际,帮助驻扎区的一个家庭的小孩完成心理开导。
“人间有大爱!”这是这次鲁甸救灾之行他们的最深感受。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