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的红会更利于慈善
2014年08月22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评论员 吴金彪
近日有媒体称中国红十字会将“备灾仓库进行商业出租,每年赚取90万元”。红会总会20日发表声明,称“备灾仓库”与企业的合作已于今年5月全面终止,未发现工作人员从中谋利。
红会的解释澄清了质疑,但事件留给我们的思考远未结束。人们关注备灾仓库出租事件,首先是源于红会的公益属性,而通过出租仓库来筹集善款,更像是企业的经营行为。混淆了公益和经营的界限,即便不涉及腐败,也容易损伤慈善组织的公信力。
现实中类似的“混搭”还有不少。在一些事业单位甚至执法部门,员工工资与行政事业性收费或罚款相挂钩,湖北鄂州一物价局就因“罚款锐减”连续5个月未发工资。正是因为这种“混搭”的存在,群众很容易对相关机构开展本职工作的动机产生质疑。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剥离慈善机构或相关职能部门“赖以生存”的经营活动,建立更加“单纯”的资金渠道,该财政拨款的财政拨款,该公开募集的公开募集。这里面就存在一个“成本”核算的问题了,履行怎样的职能、需要多少员工、花费多少钱,都得让公众看个清楚。毕竟,尊重公众的知情权,也是帮助红会等机构重树公信力,更好地履行职能。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