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乡村娃的梦》主创人员讲述幕后创作故事
饱含真情,记录留守儿童的梦想
本报记者汪泷
2014年08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拍摄孩子们在河边打架的镜头。
  王梦旸和她的团队。本报记者 李岩松 摄
     由济宁市艺术创作研究所(以下简称“艺研所”)拍摄的微电影《乡村娃的梦》,在中宣部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我们的中国梦——讲述中国故事”面向全球征集文艺作品活动中视频类三等奖。用这种新颖的艺术形式关注留守儿童,尽管只有十几分钟,这部微电影倾注创作人员大量的心血。
摄影师站在 危房上取景
用微电影直击农村留守儿童
  艺研所一直想尝试一下微电影,“想拍个和济宁有关的微电影,然后放到那些视频网站上,看看效果。” 艺研所主任王梦旸说。
  去年4月份,在贵州遵义举行的一次有关留守儿童的现场会上,济宁市为留守儿童打造的“乡村学校少年宫”,在此次现场会上引起了各方关注。王梦旸说,这项工程在国内都十分突出,所以艺研所决定就以留守儿童为切入来开启这部微电影的制作,通过一个写实的题材,让大家都知道济宁。 
  有了主线,王梦旸和艺研所的副主任张翠兰等团队成员一起,在市文明办的协助下,找到曲阜市岳庄村的一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和这里的孩子们聊了许多。“其中有一个孩子,以前有自闭症,但是泥塑捏得却非常好,在学校开设少年宫之后,渐渐地通过各种校园活动变得开朗起来。”张翠兰说,当时她就决定以这个男孩为原型去创作。 
  之所以会选择捏泥塑,王梦旸介绍,农村孩子毕竟不像城里长大的孩子,可以花钱去学各种特长班,“相比之下,平日里捏个泥巴玩已经是农村娃们最享受的‘玩具’了。”
  对于艺研所而言,拍摄一部微电影最难克服的莫过于缺设备。摇臂、滑道、灯光,这些拍电影当中必须的设备,艺研所一样也没有。“我们只有两部摄像机,其中一部还时好时坏。”王梦旸说。 
  因为缺设备,担任摄影师的王桥只能拿自己的身体来弥补。他介绍,在拍摄其中一个高空镜头时,为了也能达到摇臂所拍摄到的效果,王桥扛着摄像机爬上村里一座老旧的泥瓦房。“房子原来是座放柴火的仓库,已经塌了一部分,所以那是实实在在的‘危房’。”这边王桥在屋顶上扛着摄像机来回拍,那边屋顶下就哗哗的往下掉泥土,一旁的王梦旸和大家的心也都悬了起来,“就怕他出事。” 
  而在拍摄孩子们从山上往山下奔跑的镜头时,王桥又让自己化身成了滑道,提着摄像机在一旁边拍边跟着跑。他说:“因为光顾着拍了,跑到一半就被一块石头给绊着了。”摔了个跟头,王桥爬起来先检查摄像机有没有损坏,看到机器没事后才发现,自己腿上被划出了一道血口子。  十几分钟的微电影,直到去年年底才终于拍完。就在大家觉得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下,看看电影效果的时候,却又在今年年初接到了去北京参加比赛的通知。张翠兰说,于是一帮人又在寒冬腊月里赶到嘉祥去补拍了镜头,然后剪辑师陈厚润和大家连续奋战了三天三夜,在省里的截止日期前一天才算大功告成。 

老演员扎到水里救“孙女” 
  剧本创作了两个月。
  去年9月份,主创人员们决定开拍这部微电影。大家把拍摄场地设定在嘉祥县纸坊镇。在遴选小演员时,有的人把自家三五个孩子都领了来,让主创人员们哭笑不得。 
  王梦旸介绍,整部微电影虽然有不少演员出现,但除了扮演孔天宇爷爷的演员梁金山是济宁吕剧团的老演员之外,其他演员都是名副其实的“草根演员”。“很庆幸,即便是孩子们也都表现出了很好的演员天赋,我们尽力引导他们展现出孩子们最真实的一面,这种不加修饰的演绎,反倒使这些从没演过戏的孩子们完全达到了我们想要的效果。” 
  在拍摄的过程中,梁金山也展现了自己敬业的一面。“当时已经9月份了,扮演孔天宇爷爷的梁金山在电影开篇就要下湖去捞自己溺水的孙女。”王梦旸说,因为当时天气已经转凉,而且湖中也有淤泥,考虑到梁金山已经年近80,大家想用错镜头的方式不直接体现。 
  “梁老师不同意,认为把这一段拍出来才更有冲击力,于是这位老演员坚持扎到水里去救‘孙女’。”王梦旸说,为了保证梁金山的安全,主创人员们还在开拍前专门用木棍把下水的地方都探了一遍,“就怕水底有石头之类的伤到他。”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