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垃圾箱要想利用好不容易
改变市民垃圾分类的意识是一项长期性工程文/片本报记者于鹏飞
2014年08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19日,本报以《分类垃圾桶常“吃”错东西》为题报道了市区设置的分类垃圾桶利用率低、多数市民对垃圾分类没有概念的现象,同时呼吁市民应提高环保意识,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该报道一经刊发,引起了不少读者热议。
  调查:
多数市民肯定分类
垃圾箱存在的意义

  对于分类垃圾箱的使用效果,一部分市民反映并未充分利用到位。市民秦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市区刚开始安装分类垃圾箱时,我还很关注,将垃圾分门别类地投放进去。但后来,我渐渐地发现,多数市民根本不会按分类扔垃圾,久而久之我也随大溜了。”
  当然,在记者采访中,多数市民都肯定了分类垃圾箱存在的意义。“分类垃圾箱确实有利于环境保护,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市民郭振认为,他一直坚持分类投放垃圾,虽然有些人感觉这是无关痛痒的举动,“我做好该做的就行啦!”
现状:
市民尤其是中老年人
对分类垃圾无概念

  记者采访获悉,我国是近十年来才提出垃圾分类的处理情况,很显然,要想把这种观念变成市民集体认知,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什么是可回收垃圾?什么是不可回收垃圾?不少市民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都疑惑地说,尤其是中老年人就更加知之甚少了。
  当了3年环卫工人的杨桂珍告诉记者,她每天负责清扫莱城区汶源西大街上200米的路段,路段上设置的分类垃圾桶也是她重点清洁的对象,“平时,多数人都是往垃圾桶随意丢东西,没有人刻意按照提示分类投放,我每天会打扫多遍,像一些能回收利用的饮料瓶、废纸等,有些人不舍得扔,所以每天清理出来的数量较少。”
环卫处:
改变市民垃圾分类的
意识是一项长期工程

  针对市区分类垃圾桶的设置和垃圾处理问题,记者20日采访了莱芜市环卫处环卫督查科科长李苏亭。
  李科长说,去年市区共安装了300余个分类垃圾桶,原先是单个的传统垃圾箱,由于遭破坏的较多,所以都撤走了。关于分类垃圾箱的利用情况,李科长告诉记者,“有些市民能够仔细观察垃圾箱上的信息,根据自己的分辨,将垃圾正确地投放进去。”目前,新设置的垃圾桶在管理上比较到位,每天有专人负责清理,“但在具体投放上,市民做得还不够好。”
  采访中,李科长提到,改变市民垃圾分类的意识是一项长期工程,需做好宣传教育,通过宣传走进社区,但要想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话,最好从学校抓起。虽然垃圾箱的垃圾没有实现分类,但是不少城市的拾荒者都会在垃圾箱内翻找,把塑料瓶、废纸挑选出来送去废品回收站回收利用。而环卫工人在清倒垃圾的过程中,也会将可回收的垃圾挑拣出来。到了垃圾处理厂后,也会有人员再翻捡一次,最后,留下的基本上是不可利用的纯垃圾废弃物。
  记者采访获悉,在莱芜,生活垃圾处理一般经过收集、运输、卫生填埋三个过程,具体来说,环卫工人将垃圾收集上来,再运到垃圾中转站内,然后由专门的车辆转运到在苗山镇境内的市生活垃圾处理厂,进行垃圾无害化处理,也就是卫生填埋法。“由于莱芜人口数量少,因此每天所产生的垃圾总量有限,但是市民能够做到垃圾分类的话,垃圾清洁人员也会省下不少精力,但这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李科长说。
记者手记:
  在城市,分类垃圾箱总是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可以唤醒人们垃圾分类的意识,让垃圾处理终端最大可能实现减量化。不过,垃圾分类处理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而设置好分类垃圾箱是前提。希望市民重视身边的分类垃圾箱,从自己做起,坚持垃圾分类,这毕竟是利人利己、造福子孙的好事。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