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至孝传千年
2014年08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宗圣庙(资料片)
     “圣门弟子三千,其贤者七十有二人。”这是清朝乾隆皇帝在《四贤赞》一文中的开篇语句,其中“二人”之一就是曾子。
  在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曾子家族虽然并不像孔子家族那样声誉显赫,也不如颜子家族、孟子家族那样早膺世职,但是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舞台上,曾子家族绵延相续,后裔自强不息、进德修业,涌现出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精英人物。
  尤其是曾子后裔回归嘉祥,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之后,嘉祥曾氏更加珍惜圣贤后裔的声名,恪守先祖遗教,以孝悌为传家之本,倡修曾氏族谱,以达敬宗睦族之效,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家族文化,从而保证了曾氏家族根深叶茂,生生不息。

  本报深度记者 寇润涛   

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8月15日,从广州奔波了数千公里来到嘉祥县,曾志军老人带着一家五口前来寻祖认宗,祭拜祖先曾子。
  在嘉祥县城南23公里的南武山南麓,一处青砖绿瓦的古建筑群坐落于村落之间。
  “为了祭奠我们的祖先曾子,古代人在曾子的故乡建了这座曾子庙,在明朝嘉靖十三年曾子59代孙曾质粹奉诏由吉安返回嘉祥奉祀曾子祠墓。”嘉祥当地人曾令霞给曾志军做起了“导游”。
  曾令霞是嘉祥县曾子研究会办公室主任、曾氏宗亲联合总会常务副会长。不过,从曾氏家族来说,她有一个更为“重要”的身份:作为曾氏家族嫡系第78代子孙,她的爷爷曾繁山是从明朝以来曾氏家族世袭继承的翰林院五经博士。
  曾令霞告诉齐鲁晚报记者,翰林院五经博士是明朝嘉靖皇帝御赐封给返回嘉祥的“奉祀官”曾质粹的称号,随后世袭、传承。
  曾子名参,师事孔子,于圣人之道独得其宗。曾氏家族自曾参以来,至15代孙曾据世居嘉祥南武山,或耕读,或出仕,可谓耕读仕宦之家,其家族世系也有了较为确切的记载。而曾参又因其传道之功,为历代帝王所尊崇,配享孔庙,规格居于其父曾点之上。
  因此,明崇祯年间曾氏东、南两宗联修《武城曾氏族谱》时,就把曾参作为曾氏家族的开派祖先,视嘉祥为曾氏家族第一发脉地。
  从汉代起,曾氏族人开始外迁,散居中原。据《武城曾氏族谱》记载,西汉有一位名臣叫曾据,是曾子第15代孙,因功加封关内侯。
  汉元始五年,以宰辅之号扶持国政的王莽毒死汉平帝,选了一位年仅两岁的刘婴为“孺子”,而自为“假皇帝”,又称“摄皇帝”。初始元年,王莽改国号为“新”,正式建立新朝。
  王莽以外戚代汉,为前所未有之事。虽然他打着禅让的幌子,但实际上无异于倒行逆施。他篡位后实行的恢复井田制、改革币制等措施,也引起了社会的极大混乱。
  对王莽篡汉的行为,曾据极为不满。因“耻事新莽”,曾据于始建国二年十一月率族人渡江南迁,居于今江西省吉安市,随后以此为中心,不断向赣、闽、粤、湘、蜀、云、贵等地发展繁衍。
  “曾据被曾氏后人尊为始迁江南之祖。”曾令霞向齐鲁晚报记者介绍说。
  曾氏家族自南渡之后,大概在西晋永嘉年间曾有一支迁往会稽,即今浙江绍兴,但在汉代至唐代的很长时间内,曾氏族人主要是向东南方向的福建、广东一带移徙。
  北宋时期,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经济重心转移至江南,曾氏家族也开始迁居到江苏、浙江一带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时至明清,曾氏族人遍布全国,并远徙海外,成为中华望族之一。
  拜祭过祖先,曾志军和家人在宗祠里认养了一株柏树,也终于了了自己心怀已久的这个愿望。他对曾令霞说:“此行让我们做晚辈的收获良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会带着我的孩子们重新回到嘉祥,让孩子们回到最初的故乡,再来回顾一下我们一家老少寻根祭祖的故事。”
曾氏家族的“孝经”
  在曾子庙宗圣殿殿门上方的匾额上,清朝雍正皇帝御笔书写“道传一贯”四个大字,在学者们看来,这是对曾参儒学传承于孔子的“高度评价”。
  因此,作为孔子儒家学说的“嫡传”,曾参被皇帝封为宗圣。
  礼在孔子那里是一种社会伦理规范,“克己复礼”是孔子实现“天下归仁”的道德修养方法,而将礼与仁贯通联系起来的,则是孔子格外重视的“孝”。在孔子的教化思想中,“孝”是施行教化、臻至德治的逻辑起点。
  曾子天性至孝,逾冠之年随侍孔子,每次面见孔子未尝不问安亲之道,其孝心至诚,常为孔子所褒扬。
  曾子对孝的理解,起初仅仅停留在敬而不违的层面,未能领会孝道的精神实质。《孔子家语·六本》篇记载了一则关于曾参行孝的故事:
  曾参随父亲曾皙到山脚下瓜地里耕作。曾参初学乍练,手脚生疏,稍一不慎,把一棵肥壮的瓜苗锄掉了。曾皙回头一看,十分生气,声色俱厉地顺手拿起木杖就打儿子。曾参没有逃避,反而顺从地趴倒在地,任凭父亲责打。
  曾皙渐渐息怒,回家之后,担心打伤了儿子,便悄悄到书房门外窥视。曾参知道父亲走过来了,便忍住肉体剧痛,抚琴而歌。曾皙看后,才放下心来,缓步又走回屋去。
  对于曾参“耘瓜受杖”而不知躲避的行为,孔子十分生气,但曾参尚不知错在何处,孔子以“舜事瞽瞍”的例子教训曾参说,如果只知道拘泥于“孝顺”的表面含义,“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最后只能是导致“身死而陷父于不义”的结果,又怎么能称得上孝呢?
  孔子的严厉批评,使曾参恍然大悟,诚心诚意地检讨了自己的过错。 
  研究曾氏家族的学者周海生认为,从现代人的角度看,其做法似乎有些极端,但恰恰说明曾子对父母的孝敬,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程度。曾子的孝,之所以被称为“养志”,就因为他对自身要求极为严格,一切行动都坚持“惟义所在”。
  如今,在嘉祥曾子庙里有一处“涌泉井”。相传,曾参父母死后,曾参痛哭不止,别人劝也无用。由于天天哭,泪水流到地上,竟然出现一口井,如涌泉一样,后世称作“涌泉井”。
  在孝行上,曾参为后代做了一个极高的榜样。作为曾氏后代,曾令霞从小就对曾家的“孝”行耳濡目染,深有感触。她说自己最好的榜样就是父亲曾祥符。
  “虽然爷爷曾繁山是世袭奉祀官,但是他迎娶奶奶不久后就过世了,没有留下亲生孩子。”曾令霞说,按照曾氏家族的规定,奉祀官没有子嗣,需要过继叔侄,于是就过继给了曾令霞的父亲曾祥符。
  “奶奶一家在抗日战争中被日本人杀害,因此父亲知道奶奶的辛苦,特别孝敬奶奶。”曾令霞说,奶奶年老时摔伤了身体,从那以后,父亲每天都推着车子带着奶奶出门散步,一直坚持了16年,直至奶奶去世。 
  为此,曾祥符的孝行也得到了当地的褒扬,被评为嘉祥县“十大孝星”。
  如今,研究曾氏家族家风十多年的曾令霞对“孝”也有了更深的理解,“曾子常说父母死后即使用整牛祭祀,还不如在他们生前给他们杀只鸡吃好。”她认为,曾氏孝道是坚守家风的根源,“要想家风不掉,必须要讲孝道。”
“三省吾身”重在修心
  在曾子庙的偏殿,有一间“三省堂”。曾令霞介绍说,这是为了纪念曾子提出的“三省吾身”修身准则。
  儒家注重修身,孔子常常说到“克己”,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使自己的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的规范和要求。
  对孔子思想领悟较深的曾子,其思想的基本方向仍是继承孔子的思想主题,但也呈现出自身的特点。曾子强调仁的观念,对仁给予了特别的重视,他告诫人们,一个道德高尚的君子应当“以仁为尊”。
  曾子对仁的体认,重视内心反省,提出了“三省吾身”的修身准则。“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提出了每天必须自我反省的内容:为别人谋划、办理事情有没有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实的表现?老师传授的文献有没有认真复习?
  周海生解释说,以上办事、交友、学习等等方面的事情,自然不必每天皆有,曾子所说的“三省”,指的是多次反省之意,代表的是一种内省的态度和有过必省的精神。 
  孔子晚年招收的一个学生叫颛孙师,字子张。子张性格较为偏激,过分追求言辞仪容的盛美,在品德修养方面缺乏反躬自求的内省精神。孔子评价他“师也过”、“师也辟”,认为其行事不符合中道。对此,曾子不无遗憾地指出:“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在曾子看来,子张其人虽然不同凡响,但却难以和他一起行仁!
  曾子也十分注重遵礼修身,他认为内在的道德省思要和外在的礼仪规范相配合,将外在形式上的礼转化为内在的情操,使内心的美德自然流露在外,形诸于容貌、颜色、辞气等方面,才具有文质相谐的道德意义。
  《论语·泰伯》记载:曾子弥留之际,鲁国大夫孟敬子前去探望。曾子对他说,君子所看重的有三点:自身庄重威严,周旋中礼,就能远离狂暴无礼;容色端正,不虚妄,则接近诚信;能发号施令,臣民就不敢躲避背叛。至于陈设礼器之类的事情,要有专门的职司人员负责。
  杀猪示信,与孩子诚实相待
  说到曾氏家训,曾令霞讲了一个她从小就听父辈讲的故事,就是《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的曾子“杀猪示信”。 
  当时,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见孩子哭闹着也要去,就说:“你回去,等我回家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集市回来后,曾子就要去杀猪,妻子连忙阻止说:“刚才只不过是和小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孩子是不能和他随便开玩笑的。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向父母学习的。如今你欺骗他,这就是教他学会欺骗。”于是,曾子真把猪杀了。
  “这个故事说明,父母要与孩子诚实相待。”曾令霞认为,从表面上看,为了一句戏言而杀掉一头猪,似乎是小题大做,但只有说到做到,才能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为了使子弟从小养成良好的德行,曾氏家族尤其注重教导子弟读书明理,勤俭持家。
  《礼记·檀弓上》记载了曾子“临终易箦”的故事。曾子病重的时候,静静地躺在床上。弟子乐正子春坐在床下,曾元、曾申坐在他的脚边,一个小童子端着烛坐在角落里。
  童子看到曾子身下铺的席子很漂亮,禁不住说道:“多么漂亮的席子啊,那是大夫用的吧?”乐正子春赶紧轻轻地说:“不要做声!”
  尽管声音很轻,但还是被曾子听到了,他忽然惊醒过来,对儿子曾元说:“这是大夫用的席子啊,是当年季孙氏送给我的,但我没有力气换掉它。元啊,赶快把席子换掉!”
  曾元说:“您老人家的病已经很危急了,不可以移动,还是不要马上换了吧。您耐心等到天亮,我再给您换好吗?”
  曾子听了,很不高兴,他强打精神,撑起身子对儿子们说:“你们爱我的心还不如那小孩子。一个有才德的君子,他爱别人就要成全别人的美德。我现在还有什么需求呢?我只盼像个君子那样循礼守法,死得规规矩矩。”
  于是,儿子们抬起曾子,给他更换了席子,还没来得及把曾子放平稳,曾子就去世了。
  周海生认为,曾子临终易箦的故事,展现了他敦厚笃实的作风和注重晚节的高尚品德,也是在以实际行动教育后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