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到曾国藩:家风的典范
2014年08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外地曾氏后人来嘉祥曾子庙寻根。              本报深度记者 寇润涛 摄
  曾子庙里的涌泉井(资料片)。
     本报深度记者 寇润涛

  秦汉时,曾姓从原本活动的山东、河南一带,迁移进入了河北、湖南、陕西、江西、广东等省,在唐朝之前已遍布全国。到清朝后期,湖南双峰出了“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算起来,曾国藩是曾子的第70代后人。
  曾国藩以军功起家,除了办洋务力挽狂澜扶晚清王朝垂而不死的功绩外,更令人称奇的是其家族的长盛兴旺。其中,人们对他的家书推崇备至。
  曾氏家族世代传衍省身守约之学,其教育子弟读书的重点在于学习圣贤嘉言懿行,以变化气质,增强道德修养。
  曾氏家训明确指出:人之读书,务必摒弃恃才傲物的恶习,将修德做人放在第一位,“故士农工商,所习不必一业,务要温厚和平,不许半点粗豪,间有气质难驯之辈,尤宜涵育熏陶,俾渐摩既久,自然变化,将来涵养成而生气质。”
  对此,研究曾氏家族的专家学者周海生认为,曾氏家族家庭教育的目的并非仅仅着眼于科第功名的追求,而是重在培养醇厚君子,告诫子弟不要假蹈风流,装成儒雅,却把传统的伦理道德抛之身外。
  正如曾国藩所说:“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
  建立不世之功、一门荣显的曾国藩,在功成名就之时,仍然一再要求族中子弟戒奢傲、去骄佚。曾国藩在给儿子曾纪泽的家书中说道:“居家之道,惟崇俭可以长久,处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衣服不可多制,尤不宜大镶大缘,过于绚烂。尔教导诸妹,敬听父训,自有可久之理。”
  曾国藩以“吾家累世以来,孝弟勤俭”自豪,也常为“余虽力求节俭,总不免失之奢靡”自责。所以,对于家人能否以勤俭持家,曾国藩时时挂念在心:“近日家中内外大小,勤俭二字做得几分?门第太盛,非此二字断难久支,务望慎之!”
  在给欧阳夫人的家书中,曾国藩常常告诫妻子从勤俭入手,做长远打算。他说:“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能从勤俭耕读上做出好规模,虽一旦罢官,尚不失为兴旺气象。若贪图衙门之热闹,不立家乡之基业,则罢官之后,便觉气象萧索。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之计。望夫人教训儿孙妇女,常常作家中无官之想,时时有谦恭省俭之意,则福泽悠久,余心大慰矣!” 
  曾国藩认为孝友于家庭至关重要,“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只有将“耕读”与“孝友”结合在一起,世家的基业才能传之久远,他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说:
  “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我今赖祖宗之积累,少年早达,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
  “诸弟读书不可不多,用功不可不勤,切不可时时为科第仕宦起见。若不能看透此层道理,则虽巍峨显宦,终算不得祖父之贤肖,我家之功臣。”
  1864年7月,小儿子曾纪鸿去长沙参加乡试,以曾国藩当时节制东南半壁江山的地位,递个条子,打个招呼,就可以搞定了。但曾国藩在考前明确对曾纪鸿说:“考前不可与州县来往,不可送条子。进身之始,务知自重。”在判卷子期间,曾国藩又怕儿子去活动,专门去信告诫他:“断不可送条子,致腾物议。”结果曾纪鸿连着几次都没考上,后来只是个副贡生。
  周海生认为,曾国藩对于“孝友”的见解,发人深省,有着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