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斌山水画艺术赏析
2014年08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痛苦与快乐—纠结在赚钱与艺术之间 ——读汪斌与他的山水画
  汪斌,字佃斌,1960年生于济南武城。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曾先后进修于山东美术学校中国画系、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为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齐鲁分院副院长,职业画家。其作品《云山秋韵》、《溪山叠翠》分别入选1996年、2001年中国山水画大展赛并荣获大奖,作品被桓台天成实业、淄博移动、齐商银行、淄博军分区、东营大王工贸、山东新华医疗、山东宏盛橡胶等大型企事业单位收藏,并被赠送给港澳台及国外华侨和国际友人。

  在我写这篇文章之前,很多人还没有发现或足够认识到汪斌的价值,有的人甚至瞧不起他和他的山水画,有的人还说他的画是商品画。我知道那是出于同行竞争之间的羡慕嫉妒恨,因为实际上汪斌并不缺少欣赏者,他的画也不乏收藏者。我既写书评、画评,也跑市场,我知道什么叫商品画。今天艺术早已进入商品经济时代。广义上严格地讲,其实名家、大家、大师的作品也属于商品画。但我们平时所指的商品画一般是从狭义上而言的,即那种作品无论笔墨、线条、气韵、风格皆充满匠气、呆板、千篇一律的画,缺乏个性、才气、思想情趣和创新意识的画,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为迎合市场,迎合低俗口味而画的画。其实,齐白石早年初到北京时,他的画一点也不受欢迎,很难打开销路,后来他遇到了陈师曾,是陈的点拨,使他改变了以往冷逸的“八大”画风,画了一些迎合当时大众口味并自创了“红花墨叶”的风格,才逐渐被京城人所接受的。应该说,齐白石当时画得也是商品画。其实,许多大画家早年为了生存都画过商品画,那种经历是一种了解民间和市场,紧跟生活与时尚的素养储备,是锻炼笔墨功底的实践积累,也是生存与成长之间的一种过渡。
  画家汪斌也走了这样一条路。
刚开始进入市场时,他的那种“学术性”“理想式”的山水画,鲜有人问津,知己寥寥。在生存发展面前,任何再高雅的艺术都得为生活让路。无奈,汪斌只有选择暂时的“舍得”之道,选择暂时的压抑并放下自己的理想,选择用画笔“为人民服务”,画那种市场和大众能读懂和欣赏的画。很快,几年下来,汪斌拥有了许多客户,在市场上站住了脚,生活也大有改观。但他并没有沉湎在金钱和物质的享受之中丧失自我,反而看到曾经的“国美”同学一直坚守着学术上的追求,那种执着和对理想的“纯度”,常常令自己汗颜与痛苦地纠结着。也许正是这点发自内心的觉醒,使汪斌在作品中保持了自己对艺术的理解与感情上的倾注。因此他的山水画即使是商品画中,也有他自己性格思想、情感审美的体现与浇灌,实际上他的山水画已经带有明显的创作和创新的意识。他的山水画上溯宋元,下承清初“四王”,但又不是一味的摹古复古,那种整幅作品中透出的淡淡的青蓝色调,那种清雅俊美的气韵与风格,正如他的名字和为人一样——文质彬彬(斌),谦谦君子。画如其人,气息相通,这纯粹是他自己性情、才气在笔端的真实流露。即使是商品画,他也画得那么生动,那么富有一种自己对中国画的独到理解,这种在笔墨语言上属于自己独特的表述方式所具有的强劲生命力,又岂能是一般商品画所能比拟得了的呢?
  自从两年前发现汪斌的价值,我一直不间断地跟踪着他,尤其与他聊艺术时,在他平静淡泊的言语中,感受着这位已近中年的画家内心对现实痛苦的挣扎和对艺术虔诚的渴望,我便感受到了一种生命的激情与力量,也理解了他作画的“快速度”,曾经很多人误解他作画的速度快,出手快,因为一副八尺作品,他能一上午就画完,那种需要几天时间精心收拾才能画完的画家势必要诋毁他,说他的画是应付之作。因为在绘画艺术中,行笔过快易滑入轻佻、飘浮,缺乏厚度之险境,然汪斌的画作中丝毫看不到那种粗陋草率、败笔叠加、胡涂乱抹之笔,反而有一种驾轻就熟、如鱼得水般的顺畅飘逸洒脱之感。也正是由于他这种熟练而扎实的笔墨技巧,使他的山水画在“清气”“逸气”的体现上达到了十分和谐的境地。其山水画虽设色清丽,但不冷淡荒寂,画风俊美,但不甜俗,笔墨皴染,浓淡干湿,气韵弥漫,雅意充盈,画面中散发着画家那种“寄至味于淡泊”的隐士心态,恰恰是画家对艺术执着与自信的表现。
  汪斌身上虽没有耀眼的头衔和光环,但他用自己独抒胸怀的作品和对艺术真挚的情感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我相信不久的一天,汪斌会迎来他艺术上最灿烂的时刻,他会用自己满意的答卷给懂他的人一个交代。    (文/刘小龙)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