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回迁村民的感受:
孩子上外国语小学周末大剧院长见识
2014年08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喻雯  实习生 张子慧
  搬进新家两年多了,37岁的孙明感觉还像做梦一样:住上了小高层,有了集中供暖,孩子也上了外国语小学,家门口就有高大上的大剧院、图书馆。“老济南都说住东不住西,如果十多年前说这里穷、落后,我绝对认可。但现在再说,我真不服了。”
  孙明是济南张庄村村民,祖辈住的都是宅基地上的老平房。村里基本没有像样的路,坑坑洼洼的,每天灰头土脸的。家里用的还是村里的临时用电,电压不稳,村里会经常“掐电”,喝水也是靠水泵抽的地下水,水泵老旧也经常坏。
  “吃水用电都还有问题,哪能算上好日子呢。”此前,孙明最担心的是孩子的上学问题,两个村并在一起的村办小学,孩子多师资跟不上,学校配套也不好,没法跟城里的学校比。
  2007年,济南要建西客站,张庄村要拆迁。村里说回迁房是大开商发建的,还是高层住宅。
  “2007年以前,西客站这边没有像样的商品房,像大杨庄、大金庄等基本都是菜园农田。”孙明没想到,仅七八年的时间,绿地、恒大、龙湖等大开发商在这里盖起了成片的住宅楼、写字楼。
  2012年,孙明一家人回迁到120平方米的三室两厅的新房子里。原来的农田上建起了高楼大厦,身边的邻居也各式各样:不仅仅是原来的老街坊了,还多了很多在城里当白领的年轻人,还有一些在济南做生意的外地人。“如果说西边差,外地人还都愿意来吗?”孙明感到很自豪。
  住进新家,孙明觉得自己也彻底从村民变身成了城里人。原来连名都没有的坑洼小路,现在都成了党杨路、刘长山路等大路,人多了车也多了。此前只能在泉城广场看到的大商场、大酒店,家门口都有。
  最重要的是,孩子也上了外国语泉新小学,档次提高了不知多少倍。
  “周末我们过得也洋气了,开车不到10分钟,就带孩子到了文化三馆,可以去图书馆看看书,去大剧院长长见识。”孙明说,这些高大上的文化配套都在他们家门口,很多市里的人都得开车往西边跑,他又一次感到特别自豪。
  没事的时候,孙明经常去西客站转转,他感觉现在就像一个“新城”:房子多了、人多了、商业文化产业都有了,他现在盼着轻轨一号线尽快建成,大医院尽快在西边选址,大的商场购物中心尽快落成启用……这样日子就会越来越好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