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的安全离不开大环境的改善
2014年08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对这些极端案件的审视,不能脱离社会大环境。要想从根本上缓解风险,提升人们的安全感,还要积极改善社会风气。
  本报评论员 吴金彪
  近期屡屡发生的女大学生被侵害甚至杀害的极端案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人们之所以特别关注这些案件,是因为这些案子离普通人的生活并不遥远。一次简简单单的外出旅行,仅仅因为搭错车就失去了年轻的生命,想想都让人不寒而栗。
  而更令人忧心的是,近些年来,在“自我预防”等不断被提及的今天,针对年轻女性、老年人、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的侵财和人身伤害案件仍屡有发生。这些看似偶然的个案,其实是社会肌体被侵蚀、社会风气败坏的表现。
  现在的社会环境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尤其社会转型期产生的利益、阶层分化,使不可控的风险因素也日益增多。从媒体报道来看,为了牟取经济利益或者满足个人的私欲,很多犯罪嫌疑人已经失去了做人的底线,冷血无情、人格扭曲甚至到了“变态”的地步。他们隐藏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以女性、老年人和儿童作为作案目标,实施诈骗、抢劫甚至持刀杀人等犯罪行为,令人防不胜防,成为危险的“致病源”,侵蚀着社会的肌体。
  正是因为这些风险存在,越是自我防范能力较差的群体,越容易受到侵害。因此,对这些极端案件的审视,不能脱离社会大环境。这就好比呼吸道疾病的多发,与空气质量整体下降密切相关,如果只是关注个体的体质,也很难遏止相关病例的大面积出现。从这个角度来看,割裂地看待问题,仅仅从加强对黑车的查处、提高对留守儿童的保护力度等入手,恐怕只能起到治标的作用。
  要想从根本上缓解风险,提升人们的安全感,还要积极改善社会风气。既要通过教育加强女性、儿童等弱势群体的自我保护能力,也要综合运用法律等手段整治社会环境。事实上,目前公安机关对黄赌毒等丑恶现象的打击,以及安排警力在公共场所持械巡逻等措施,就是这方面的突出体现。如果没有这样的综合性举措,社会环境中的风险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一旦社会肌体溃败,其危害甚至会超出个别官员的腐败。因为,风险无处不在,让群众感到防不胜防,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人人自危,幸福与和谐也就无从谈起。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