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兵变身致富“领头雁”
归德镇沙河辛村村支书王洪俊带领全村走上环保富裕路
2014年08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王洪俊(右二)和村干部察看新村建设。
   文/片 本报记者 张帅 陈伟 通讯员 马光仁      
  归德镇沙河辛村党支部书记王洪俊1977年复员后回到沙河辛村,在村里担任了近20年的会计工作。担任村支书后,王洪俊凭着一股干劲,把沙河辛村从一个负债累累的问题村变成了如今绿色环保的富裕村。

咱当兵的人,就得迎着困难上
  沙河辛村是一个有着两千多人口的大村,1996年初,沙河辛村党支部进行换届,王洪俊被选为村支书。那一年,沙河辛村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村办企业由于管理不善,欠债四百多万元,村里的工作无法正常展开。当时临近春节,有两百多人来到村部,催要拖欠的工资。王洪俊向他们保证,等村里稳定后,一定会解决所有欠款。
  为尽早解决村里的问题,王洪俊带领村支部对原村办企业进行了彻底改造,村两委与企业实行政企分开,由原来的村党支部任命企业管理人员,改为村企个人投标承包,从而加快了企业的发展,增加了集体收入,杜绝了企业亏损。王洪俊将村里的集体场房和旧学校实行网上招商,让承包方每年向村里交承包费,使村集体有了固定的经济收入。经过十年时间的发展,村里不仅还清了原村企欠下的债务,还实现了盈余。

依附地理优势,打造全新商业街
  沙河辛村位于归德镇驻地以东,与镇政府紧紧相挨。镇驻地南北商业街上商店近乎饱和,而府前街上商店稀少,冷冷清清。王洪俊利用村里的地理优势,决定打造一条新的商业街,经过几年的建设,在府前街两侧几十幢商品房平地而起,为村民自主经营创造了条件。
  2004年,西气东输工程经过沙河辛村,在上级的支持帮助下,王洪俊力主引进了中石油、百江和西能等五家天然气加气站,为村集体增加了可观的收入。
  沙河辛村的村路过去全部是土路,宽窄不一,坑洼不平,群众出行十分不便。王洪俊多方筹资500万元,进行了大规模的村庄建设改造,共修了12条水泥路,修建排水沟5000米,同时新建三座沙河桥梁。今年4月份村里又投资4万元,硬化了村办公楼以南的公园地面,在公园和健身处种植了各种花卉苗木,美化了村里的环境。
  村里的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宽阔笔直的水泥路代替了狭窄弯曲的小巷胡同,告别了昔日的“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环境优美的街心花园和便利实用的健身场,吸引着村民在农忙之余尽情地放松娱乐,强身健体。
大力发展沼气工程,成了绿色家园节能重点村
  王洪俊结合村里的实际,力主推广实施“绿色家园”工程,推动阳光屋顶和沼气工程建设。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全村90%的农户用上了沼气池,并且成为了全区绿色家园节能的重点村。沼气建设的同时也带动了改圈、改厕、改厨工作,使之与秸秆综合利用、养殖、种植有机结合,形成了“养殖-沼气-种植”的循环发展模式,促进了村容整洁。
  今年,沙河辛村凭借天然气服务区的优势,于4月份启动了天然气户户通工程,现在主管道已铺设完毕,正在入户安装阶段,届时沙河辛村将成为全省户户通天然气第一村。

村务财务全部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老百姓心里有一杆秤,不贪不沾,才会赢得民心。担任村支书以来,王洪俊始终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工作原则,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规章制度,村务财务全部公开,广泛接受群众监督。沙河辛村办公楼的村档案室里存放着几十年的村民档案、村务档案和财务档案,清晰记录着沙河辛村多年的发展。办公室的四周挂满了制度板牌,时刻提醒着村两委干部勤政廉洁,为民服务。
  王洪俊虽然年逾花甲之年,但他的工作热情丝毫不减,新农村建设的光荣使命促使他更加奋进,使他更加踌躇满志,沙河辛村的村民期待着他新一轮的大手笔。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