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广播剧讲身边好人故事
《湖上仁医》获省文艺精品工程奖
2014年08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湖上仁医》中的主角张波,经常划着小船去给村民看病。本报记者 张晓科 摄
     本报记者 汪泷

  去年,不少济宁的听众在济宁新闻广播、交通广播、生活广播、音乐广播上,陆续收听到了一部新广播剧《湖上仁医》,讲述的是在微山岛上行医17年的乡医张波的故事。而这部延续着济宁广播电视台十几年来创作风格的广播剧,虽然只有短短的上、中、下三集,却让主创人员们前后多次奔波于北京、济宁、微山三地,五易其稿才最终完成。
连续十几年,用广播剧弘扬济宁好人美德
  相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广播剧这种让观众“听电视剧”的演绎方式,已经远不像过去那样流行。即便如此,济宁广播电视台创作的广播剧仍然连续八届获得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
  “1997年开始到现在,17年来济宁台的广播剧从未缺席过这个奖项,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属于咱济宁自己的广播剧创作风格。”济宁广播电视台的主创人员介绍,这种风格则主要是以纪实的手法宣传济宁的典型人物,起到弘扬主旋律的作用。
  从第一次录制的《尼山情》,到后来的《医魂》、《重建家园》等,依据这种延续下来的传统选题方式,主创人员决定新制作的广播剧就以微山湖上的乡医张波为原型。广播剧的创作首先要感人,2013年微山岛上的乡村医生张波十几年如一日在岛上为村民看病,甚至自己为村民垫付医疗费,最终获得了中央电视台评选的最美乡村医生特别关注奖,这些事迹都可以成为这部广播剧的闪光点。
  敲定了主题,主创人员随即多次赶到微山岛,和张波及其家人,以及岛上的村民深入交流,搜集素材。
曾五易其稿,为精益求精还中途换主演
  由于创作时间紧张,加之近几年广播剧的表现形式变化很快,济宁的技术设备已经难以满足需求,主创人员三次前往北京邀请中央广播电台的专家们给予指导。录制期间,演职人员对个人角色的把握要求非常高,往往灵感来了就把时间彻底忘却,在彩排间里和演员们忘我地一遍遍演绎。中午饭被推迟到下午两三点,是常有的事。
  乍听之下,广播剧在电台上播放,只用耳听就可以,但真正录制起来却和拍电视剧一样。“演员们该有的动作一样要有,毕竟仅坐在那里很多感情是表达不出来的。”主创人员介绍,而相较于电视剧可以有肢体语言来表现,广播剧对演员表达能力的要求更高。
  这部剧录制到三分之一的时候,主创人员始终感觉男一号没有真正把握张波的事迹精髓,决定临时更换主角从头来过。整个创作的过程中,作为中国广播剧元老级的老艺术家刘雨岚,以及济宁市艺术创作研究所的国家一级编剧李发启,更是把所有相关材料全部研究了一遍,并对剧本不断进行创作、修改。
  正是这些老艺术家们的精益求精,才使《湖上仁医》顺利录制完成,获得第十一届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奖”。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