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文物局考古研究室副主任高秀丽——
为了申遗,曾一天三次奔赴南旺
2014年09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高秀丽(右)正在和同事们探讨业务。 本报记者 张晓科 摄
     编者按:即日起,济宁市文物局在全市文博系统启动“最美文博人”评选活动,引导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学习“最美”人物、践行“最美”精神,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本报也将陆续专访“最美文博人”候选人,将他们背后的艰辛付出,和对济宁文博事业的热爱,展现在读者面前。
  推开高秀丽的办公室门,厚厚一摞书堆满了她的办公桌。这些书大多都不是购自书店,而是这些年为了配合大运河申遗工作,高秀丽通过多方搜集相关历史资料,然后自费印制成册。
  1995年参加工作进入济宁市博物馆担任讲解员,高秀丽一干就是18年。对于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女孩子,如果没有出自内心的热爱,那些晦涩难懂的历史文物知识无异于天书。也正是出于这种热爱,高秀丽自费印制了《济宁市博物馆“文物精品展览”》,150多页的书里不仅详实记录了博物馆馆藏文物的资料,甚至连各种器皿上的花纹出自什么年代、代表什么意思都有收录。
  为了把这份工作做到精益求精,高秀丽在闲暇时间几乎翻遍了自己能找到的与济宁有关的历史书籍。“要讲济宁历史,首先得了解济宁历史。”一边研究这些历史书籍,高秀丽还一边做读书笔记。在济宁市博物馆,不少讲解员们一提起高秀丽,首先映入脑海的就是她桌子上那堆积如山的读书笔记。
  济宁市正式启动大运河申遗保护工作之后,高秀丽意识到自己对文物知识的掌握不能再局限于济宁,于是着手搜集和大运河有关的历史文物资料,自己编制了《大运河申遗文本》作为参考。“汶上南旺枢纽工程的青砖上都刻有‘弘治十年造’,那么弘治十年是什么时候?那个年代还有什么有趣的历史典故?这些我都要掌握。”高秀丽说,讲解不是机械性的记忆复述,要了解这些历史文物背后的故事和意义。2012年到现在,仅南旺高秀丽就去了40多次,有时甚至一天去了三次,“我可以说看遍了南旺分水枢纽的春夏秋冬。”
  现如今,高秀丽每周都要去几次博物馆,和年轻的讲解员们分享自己的经验,尽量让他们少走弯路。同时,她还在考古研究室负责着大运河申遗成功后的资料搜集、整理工作。“这份工作是我的挚爱,我渴望通过自己的付出让济宁人了解家乡,让游客们还想再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