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乙肝需重视初始治疗
2014年09月02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近年来随着公众对慢乙肝认识的不断提升,慢乙肝患者对乙肝的治疗有了更多认识,然而认知误区依然存在,仍有不少人因为不清楚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以及可能达成的治疗结果,从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山东省立医院感染科任万华主任提醒,慢乙肝患者在初始治疗时应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很多患者对治疗结果的要求,仍停留在“降酶保肝”或者“病毒转阴”的阶段。对此,任万华主任坦言:转氨酶复常和乙肝病毒转阴都只是乙肝好转的第一步。早在2009年,欧洲肝病学会指南(EASL)对慢乙肝的三个治疗终点已做出了明确阐述:首先,乙肝病毒DNA定量并肝功能正常降至检测不到水平仅作为可以接受的终点;实现停药后持久的e抗原血清学转换,即持久的“大三阳”转为“小三阳”是满意的治疗终点,这意味着患者实现自身免疫控制,达到这一目标才有可能实现停药后不复发;而停药后持久的表面抗原清除才是理想的治疗终点,即“临床治愈”。
任主任介绍说,慢乙肝抗病毒治疗的药物主要分为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类两大类。两类药物都可以帮助患者抑制乙肝病毒,实现可接受的治疗终点,部分患者达到“满意”治疗终点。对此,任主任提醒,慢乙肝用药应从长远考虑,依据患者个体情况选择治疗方案。“不能仅凭服用方便、短期见效快等原因一味选择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无相关禁忌症的患者,尤其是初次诊治的年轻患者,应优先选择干扰素治疗,约40%-60%可达到满意的治疗目标。”任主任说道,干扰素除了抗病毒的作用,还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即便停药后有一部分病人仍可达到满意治疗目标,少部分患者甚至可以达到表面抗原转阴。
任主任指出,慢乙肝患者应该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治疗方案至关重要。既往核苷(酸)类治疗乙肝是“有目标,无确定疗程”,而干扰素乙肝治疗是“有疗程,无确定目标”,而现在随着检测技术的提高和治疗手段的不断优化,干扰素、核苷(酸)类单药,联合或序贯联合干扰素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使慢乙肝患者“大三阳”转为“小三阳”,甚至达到“临床治愈”都成为了可能。 (本记)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