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洋船一趟净赚50多万元
近海渔业资源越来越少,远洋捕捞成发展趋势
2014年09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李静 
通讯员 李宁 孙超 毛伟春

  近些年,随着近海渔业资源日渐枯竭,近海打鱼的渔民日子不那么好过了,而远洋渔业逐渐发展了起来。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更好地发展渔业,渔业部门规划,下一步将控制近海捕捞强度,规范发展远洋渔业,到2020年,近海捕捞产量稳定在65万吨左右,全市现代化远洋渔船达到80艘,实现年产量20万吨,产值30亿元。
近海资源少,渔民干一年只能保本
  烟台开发区大季家办事处初旺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渔村,几代人靠打鱼为生。原来的小马力木质渔船变成了现在的大马力钢质渔船,但渔民的日子却没有以前好过了。
  “鱼越来越难打,干一年只能保本。”刚刚卸完渔获物的初船长坐在船头上点起了烟。他告诉记者,他打了20多年的鱼,以前用的是小船,现在他的船是275马力的钢壳渔船,雇了十多个伙计,去年干了一大年,除去成本没赚几个钱,最后就剩个燃油费。
  初船长说,这几年,村里有不少人都干起了海鲜养殖业,还有的人干脆到市区里打工,“开发区工厂也多,一个月工资三四千,不用像出海那么遭罪。”
  据渔业部门数据统计,近年来,渔民人均纯收入15600元。一户按照两个劳动力计算,年收入在31200元。而假设在外打工,一个人一个月工资按照3000元计算,一年下来36000元,两个劳动力是72000元,这两者差了一倍多。
“远洋捕捞必定是以后的发展趋势”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一般2对远洋渔船出海作业,一次作业大概要50天,纯利润200万元,平均一条船一趟净赚50多万元。”一远洋企业工作人员说,目前远洋渔船捕捞的大都是鱿鱼、秋刀鱼之类渔获物,在休渔期间,到对外签订协议的国家专属经济区捕捞作业,效益还是不错的。
  “近海渔业资源越来越少,远洋捕捞必定是以后的发展趋势。”渔业部门工作人员说,烟台开发区渔港发展有限公司下一步将建造2对66米电推灯光围网渔船。9月1日,电推灯光围网渔船建造监理合同已经签订,将马上动工建造。
  “船舶推进装置采用电力传动方式,不仅减少船舶燃料消耗、降低使用成本,而且大力促进传统渔船产业向节能减排技术方向发展,加快渔船动力系统优化,减轻渔业水域环境污染。预计将在2015年年底建成,建成后,将是山东省第一艘高质量的电推灯光围网渔船。”渔业部门工作人员说。
现代化远洋渔船 2020年达到80艘
  记者从烟台市海洋与渔业局了解到,目前烟台渔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是,近海渔业空间受到一定程度挤压,远海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的现状。渔业部门规划,下一步将控制近海捕捞强度,规范发展远洋渔业。
  今年上半年,全市派出远洋渔业作业渔船54艘,作业产量6万吨,去年上半年产量1.7万吨,同比增长为252.94%。54艘远洋渔船分别在西南大西洋公海、太平洋、北太平洋、缅甸专属经济区从事鱿钓、金枪鱼延绳钓、秋刀鱼捕捞及定置网作业。
  记者从渔业部门了解到,下一步渔业部门将继续严格执行休渔、禁渔和渔船数量及功率指标“双控”制度,逐步压减近海捕捞能力,建设“负责型”近海捕捞业。同时,规范发展远洋渔业,积极推进远洋渔业开发与合作,巩固提高过洋性渔业,加快发展大洋性渔业,完善远洋渔业配套体系,建设远洋渔船装备研发建造基地和远洋渔业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按照规划,到2020年,近海捕捞产量稳定在65万吨左右。在海外建设3处以上综合性渔业基地。全市现代化远洋渔船达到80艘,实现年产量20万吨,产值30亿元。全市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0元,年均增长14.4%。
  本报记者 李静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