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将文官名人世家辈出、八大牌坊彰显功名德行,更有商业现峥嵘
600年文化商业街诉说古城繁华
2014年09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楼东大街上建的卫仓,展示东昌府曾经的军事地位。图为卫仓会所外景。
     文/片 本报记者 凌文秀               
  随着古城区开发与保护,600年的古城展露新颜。长约千米的楼东大街是东昌古城历史上最繁华的商业文化街,如今,两侧仿古建筑青砖灰瓦、雕梁画栋,仿佛带人重回明清。东昌府区政协研究员高文广介绍,历史上的楼东大街不仅平山卫武将辈出,有名人宅第文官世家和八大牌坊彰显功名德行,更有商业初现峥嵘。 
武将文官名人世家辈出
  沿楼东大街行走,路北一建筑挂着“卫仓”牌匾,旁紧邻“卫仓会馆”,这是东昌府曾为军事重地的回溯。平山卫是明朝设在东昌府的驻军,指挥使司在楼东路北距光岳楼百米处。平山卫始建于洪武四年(1371),管辖临清、濮州等五处千户所,总计兵额5600人。卫和所军官实行世袭制。聊城名门望族中,刘通、任义和顾铭三大世家都是数代世袭平山卫指挥同知或指挥佥事等军职。在职12年的平山卫指挥佥事陈镛,在洪武五年(1372)主持改造聊城土城为砖城,洪武七年(1374)建“余木楼”即光岳楼,在聊城做了很多贡献。 
  楼东大街在明代主要有耿府、许府和牛府几处名人府邸,每个世家都流传很多故事。耿氏是东昌五大家之一,故事从耿明开始。据耿氏后人耿立生介绍,耿家自明以来世居楼东路南,耿府在平山卫指挥使司对过偏西。耿明祖籍馆陶,曾祖耿邃随军来聊定居。耿明进士出身,曾孙耿如杞是万历44年(1616)进士,忠正耿直,誓不与魏忠贤阉党同流合污,不拜魏忠贤像,屡遭阉党陷害,最终被冤杀。次子耿章光,是崇祯10年(1637)进士,明亡后,赴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即位,升任尚宝寺卿。福王被杀后,耿章光削发为僧。有人劝他降清,他怒骂不止,后被捕就义,年仅47岁。噩耗传到家中,耿章光的妻子姚氏、妾朱氏,及仆人等全部投井自尽。 
八大牌坊彰显功名德行
  明代的楼东大街有众多名门世家的府邸,仅各类牌坊就曾有8处。 
  在大街路南、现新华园东半部,曾是明代显宦许东望家,宅前有“八世科第九代恩光”坊,建于明末,毁于民国,矗立街心300多年。它横跨大街,行人车马在其下通行。许氏家族是平山卫军籍出身,在明成化至万历年间100多年,弃武从文,世代诗书传家,先后出了8名举人,受到封赠的男性先后有9位,子孙中科第而父祖受皇恩封赠即称恩光。这就有了“八世科第九代恩光”坊,在古城东门口约有五六十米。古城老居民中广为流传的“吏部天官许赞”就是这家,许赞在史籍中没有记载。古时说唱艺人对许府功德有很多夸张演义,比如“吏部天官”职务和所谓“兵部尚书母,吏部天官妻,状元府里看闺女”的故事,有诸多杜撰。 
  同样在路南,明代名宦牛天麟家也在这里,不过确切地址很难考证。牛天麟是正德三年(1508)成进士,官至大理寺卿。他家府宅的前、后门等地共有五座牌坊。“进士坊”是牛天麟考中进士后立的;“绣衣坊”是牛天麟担任御史后立的;“奕世承恩坊”是牛天麟父亲牛政和祖父牛升被朝廷诰赠右副都御史后建立的。这三座牌坊都位于牛府的北门附近,在楼东大街上。另有为牛天麟而建的“大中丞坊”和“大廷尉坊”,在古楼的东南方向,即牛府的南门附近。 
  此外,明代时楼东大街还有四座牌坊。魁第坊是为景泰元年(1450)举人朱举建立的。因为朱举是有名的孝子,皇帝下旨树牌坊表彰他,立了“孝行坊”。“金榜题名坊”是嘉靖十六年(1537)举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朱熙载立。嘉靖七年(1528),田濡、陈钺、许东望同时考中举人,被人誉为“三俊”,共同建立了一座“三俊坊”。 
清代楼东印书出版发行业兴旺
  康熙年间,山西灵石县郭氏在明太仆寺卿许东望故居设立书庄“书业德”。该府邸改成的商铺有临街5间门面,院内有客厅、仓库、作坊、宿舍等百余间,最兴隆时有职工上百人,书销京、津、沪、苏、晋、冀、豫、东北等地。印书品种多样,有经史、医学、文学、卜筮、星相、风鉴、蒙书、辞书、画谱、棋谱等,书纸洁白柔韧,印刷精致美观,颇受各地书商和读者的欢迎。  而这家书庄只是清朝东昌府出版印刷业繁荣的一个缩影。高文广介绍,清代东昌府印书业中有“四大书庄”,除“宝兴堂”位于安乐巷外,“书业德”、“善成堂”、“有益堂”都在楼东大街。较大的书庄还有“文英堂”、“敬文堂”和“崇文堂”。  “善成堂”是四川傅姓举人在乾隆初年创办,在街中段路南,临街三间门面,内有三进院落,作坊、书库、纸库、板库等房屋30多间,职工六七十人。经史子集、医卜星相等各类书籍应有尽有,它生产的闱墨、唱本、画谱、蒙书等,远销数省。  衡水人张绍基在雍正年间从“开卷有益”中取名,创立“有益堂”。门面三间,院落宽广,职工四五十人,印书品种多样,除了经、史、小说、蒙书等种类外,还有部分实用技术类的书,如《净发须知》、《冷发烫知》等,是其他书庄所没有的。
  高文广介绍,史籍中记载的中小书坊字号有几十家,除个别在东门外的东关街,八成以上店铺在楼东大街及古城东门附近。开业早的在乾隆、嘉庆年间,晚的在同治、光绪年间,大部分在清末民初尚存。 
  运河给东昌府带来了几百年商业繁华,清朝康乾盛世时,更是鼎盛。清代楼东大街的印书出版发行业最兴旺,其次为毛笔制作销售业,“书笔两行”是楼东商业的代表行业。 

年产毛笔300万支八成出自楼东
  东昌毛笔是著名的地方特产,现已成为省级非遗项目。史书记载,道光年间城镇毛笔作坊有30家,年产毛笔300万支。清晚期毛笔店铺字号主要有“余子尚”、“玉山堂”等三四十家。这些店坊有的开办于清早期,有的创于清末,地址少数在东关街及其他地方,八成以上设在楼东大街和东门口瓮圈内外。 
  书、笔两行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东昌府的重文读书之风,私塾教育很发达,出现了一些名塾师。朱府街的叶葆被誉为“聊城圣人”,远到直隶、江西等省以及附近州县学子纷纷投奔他的门下。茌平县崔何庄的崔庄临在叶葆门下读书,学识大增,于嘉庆五年(1800)中举人,以大挑二等选菏泽县训导,署曹州府教授,铨选知县。后来崔氏子弟纷纷来东昌求学。崔庄临之孙崔穆之,道光二十九年(1849)以选拔贡入太学。咸丰十年(1860)成进士,入翰林院,历任河南监察御史、兵科给事中、布政使、按察使等职。他在楼东大街路北建了一处豪华府第,人称“崔家公馆”,在现在的新华园西门对过、原区政府处。他年老退职后,在这处院居住几个月就去世了。他的子孙辈又在路南对门新建了一处院落。“崔家公馆”是清后期至民国前期楼东大街最显赫的名人府第。 
  崔家公馆南院西邻原还有一座“赣江会馆”,是江西商人集资兴建,约建于清前期。赣江会馆是江西籍在聊城经商的同乡聚会、讨论市价起伏、商量应对措施、排解同业纠纷、联络感情的地方。这处会馆到聊城解放前夕还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