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学理论,企业练实操
企业内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无需二次培训即可上岗
2014年09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9月3日讯(记者 李珍梅) 在学校里学理论知识,然后到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实际操作,所学知识便能很好地运用了。今年,青岛首批4个生产性公共实训基地在9月启动实训,计划首批培训700名学生。在学生看来,生产性公共实训基地能帮助他们把课本上的知识更好地融会贯通。而对企业来说,由于生产性实训基地直接建在企业生产一线,学生可以接触到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还可深入感受企业的文化。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得到培养,基本无需二次培训就可以直接上岗。
  今年7月,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信模具有限公司、青特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国际服装产业城4家企业成为青岛市职业教育生产性公共实训基地首批建设单位,并在9月开展实训。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岛城职校校企合作开始向深度合作迈进。
  在黄岛区职教中心实训指导教师李电胜看来,生产性实训基地弥补了学校有关专业实训设备设施的不足,企业先进的设备设施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实训条件,同时,可以及时让师生更多地了解企业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及产业的最新动态,不断推进学校专业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生产一线需求深度对接。
  这种模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与做的高度统一,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生产环境、真实的生产任务、真实的企业管理和市场化的评价标准,满足了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和职业素养熏陶的基本要求,动手操作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等综合职业素养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黄岛新区职教中心一名参加过生产性实训的学生有深切感受。他说,通过亲身实践和操作,书本上不好理解的知识他也能融会贯通了。“尤其是看到自己也能加工零件、创造价值了,感觉很高兴。”
  市教育局副局长王铨介绍,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公共实训基地三者一起,互相补充。他说,同校内的实训基地相比,生产性实训基地直接建在了企业生产一线,学生可以接触到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技术设备,而且可以深入感受企业的文化。因此,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企业也是利好的。
  一位企业负责人坦言,参加过生产性实训的学生,岗位适应能力较强,基本无需二次培训就可以直接上岗,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招工难、用工荒问题。另外,企业和学校可以在合作中,共同探索更加优化的、科学的人才培养标准和模式,实现校企双赢的目标。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