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鲁台会,给潍坊带来了什么
2014年09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来自台湾的吴光惠跟朋友们说,“潍坊我们还会回来的”。 本报记者 孙国祥 摄
     文/本报记者 张浩 段婷婷 刘蒙蒙 片/本报记者 孙国祥   
  9月4日,为期4天的第20届鲁台会落下帷幕。回顾20年来鲁台会一步步地提升和转变可以发现,20岁鲁台会并不仅仅是叫响了这个品牌,更在潜移默化中拓宽着潍坊的视野、理念和创造力。
  它拓宽了潍坊人的视野
  4日中午,看着临近闭幕仍然络绎不绝的人群,刘金凤颇有感触。她是第20届鲁台会筹委会办公室负责人,也是少有的参与全部20届鲁台会的人。
  第一届鲁台会召开于1994年,而台资企业出现在潍坊还要再早10年。1984年,祖籍潍城区大柳树镇的台胞吴军,在潍坊开办了第一家台资企业“香港咖啡厅”,许多潍坊市民至今还记得当年人民公园南侧的咖啡厅生意是多么的红火。
  20世纪90年代初,首任潍坊市台协会会长徐忠彻到昌乐县“淘宝”,他提出的“蓝光计划”带动了整个昌乐宝石产业的发展,成就了现在的“蓝宝石之都”昌乐,其本人也被台湾媒体称为“蓝宝石之父”。
  刘金凤说,在当时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台资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开拓了潍坊人的视野,也影响了一批人,现在潍坊一些知名企业的老总都是当时在台资企业中成长起来的。
  鲁台会举办之初,是一种政府招商引资行为,奇安特、茂德皮革、中传拉链等台资企业入驻潍坊,大批中小型企业就因为台资企业做配套加工而发展起来。那时候一个台资企业甚至能拉动一个行业的发展。
  截至目前,潍坊现有台资企业322家,总投资23.64亿美元,涉及农业、轻工、机械、电子以及房地产、餐饮等各个领域。潍坊的歌尔声学、共达电声、马耳山旅游、宋香园生态世界、美的亚集团等5家企业进入岛内投资,借助台湾跳板学习国际尖端技术、开拓世界市场。
影响着潍坊企业的理念
  在刘金凤看来,相比吸引来投资的硬部件,她认为鲁台会在潜移默化中所提升的潍坊企业软实力同样重要,尤其是视野和理念,这一点,在她经历过的20届鲁台会中能明显感觉出来。
  刘金凤举了一个例子,寿光一家蔬菜种植和加工企业通过鲁台会接触到了台湾同质企业的理念,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家集旅游、教育等多种经营为一体的蔬菜基地,济南等地的学生都会慕名前来参观。或许不是直接投资,但这种理念和创新力对一个企业发展来说会更重要。在本届鲁台会期间,青州当地的食品企业就专门来观摩台湾企业在食品包装上的文化。
  在参展过程中,有台湾展商跟刘金凤交流时说,在跟潍坊企业或者市民交流的过程中,几乎没有任何障碍,能很快明白对方所说的是什么。在这一点上,20届鲁台会的成功举办功不可没。
  刘金凤说,他们也经历过市民几乎不闻不问的时候。第一届鲁台会是在一个类似塑料大棚里办的展,展出的也多为机械制造有关的产品,市民去看的并不多。然而一届有一届的进步,鲁台会不但连续地办了下来,更重要的是,它跟普通民众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今年的鲁台会被称作“最贴近民生、最靠近生活、最接地气”的一届,不管是前来参展还是来逛会的人,都能找到让他感兴趣的事。本地企业可以代理到高品质的台湾产品,台湾展商通过鲁台会打开潍坊甚至更大的市场,对市民来说鲁台会则能让他们尽饱眼福和口福。
提高潍坊的城市影响力
  在今年的招展过程中,筹委会展览处婉拒了相当一部分想参与进来的台湾企业,这并不是因为企业不够好,更多的是考虑到展会的主题和生命力。每一个受邀的企业都是带着自己的项目,有目的性考察,这样双方合作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
  “就像一颗小树苗,要慢慢地成长。”刘金凤说,虽然今年的海峡两岸博览会还是一个综合性的展会,但也已经开始划分主题板块,慢慢向专业性方向发展。
  未来的展会专业性将更强。以食品展为例,将从机械、包装、加工到成品一整个流程的各个环节分解开进行展示,同时场馆内的展览和场馆外合作等一连串结合起来。
  越来越精细的划分不仅是鲁台会生命力延续的必要,也是潍坊这个城市影响力提升的结果。现在的鲁台会不仅是两岸各界人士对话、经贸交流的平台,更成为潍坊市乃至山东省开展对外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和窗口。
  如今,20岁的鲁台会还在成长和进步着,它给这个城市所注入的活力和传递的文化将影响着这个城市和这个城市里的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