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感受救助站里的中秋节
流浪者虽在异乡,却很温暖
2014年09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受助老人在救助站里既能吃上月饼,也有饺子吃。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期间,济南市救助管理站共为30余名在济落难的“异乡客”办了返乡车票,助他们早日回家过中秋。此外,济南市救助管理站还为20余名“常驻”该站的流浪人员派发了月饼与水饺,虽在异乡,却很温暖。

文/片 本报记者 王杰                       
30余名“异乡客”节日期间求助救助站
  时值中秋,不少“落难”的异乡客纷纷求助救助站,希望能尽早返乡,与家人团聚。8日上午,记者来到救助站时,正好碰到前来求助的老张。家住河南信阳的老张一直在天津一带打工,从事钢架构安装工作。
  据老张讲述:一周前,山东临沂的一客户邀请他来临沂打工。“买了当天的火车票,就马不停蹄地奔临沂去。”一到工地现场老张才发现被骗,被骗后身无分文的他只能蹭车从临沂来到济南。到济南火车站蹲了一夜,车站工作人员见其可怜便告知其可以求助济南市救助站。
  来到救助站,老张一见到救助员秦国庆就赶紧说明情况,主动告知其家人手机号码,并称:家人可以给他汇钱来。秦国庆了解其情况后告诉老张,按照国家相关救助政策可为其开具一张回天津的火车票。临走时,秦国庆还为其发放了一碗泡面与一瓶水。
  当被询问今年中秋准备怎么过时,老张满不在乎地称,自己常年在外打工,很少过中秋,但想到自己今年中秋节的受助经历,年过半百的他不免悲凉,“虽说不在乎,但希望家里人好好过节,别太担心我。”
  据统计,中秋3天假期,济南市救助管理站共救助了30余位“异乡客”,为他们开具返乡车票,助其回家。翻看9月6日至8日的《流浪人员登记记录表》,记者发现,这些流浪人员多来自东北、河南等,以打工者居多。

“常驻客”月饼水饺一样都不缺
  除了上述那些临时接受救助的“异乡客”,济南市救助站还有20余名“常驻客”。他们多数是因为精神疾病无法记得家庭住址而长期住站的。尽管这里只是临时的“家”,但救助站中秋节专门为他们包了水饺,并每人派发了月饼和牛奶。
  8日中午,济南市救助管理站的妇女儿童保护科内上演着一出其乐融融的场景。“先吃水饺,不然待会儿饱饱的,又吃不下饭了,月饼可以留着慢慢吃!”妇女儿童监护室人员小李一边发月饼一边假装生气地劝道;但受助人员们一边笑呵呵看着她,一边偷偷地撕开了月饼包装盒。
  据悉,该管护科共有6名妇女,都在35岁以上,其中有3位年龄在60岁以上。
  拿到月饼,老人们都“冷落”了面前的美味水饺,不约而同地掰起月饼来吃。虽然都无法正常用语言表达,但从老人们支支吾吾的话语与脸上的兴奋劲儿可看出,美味的月饼甜到了她们心里。
  见到发月饼,一名七八岁的小男孩虽一脸的喜悦,却无法表达。据小李介绍:小男孩患有智障,两个月前由历城区派出所送来的。由于不知其姓名,工作人员都叫他“金宝”、“金娃”。
  之所以这么叫,与管护中心内“金秀”对小男孩的宠爱密切相关。小李指着一位正在为小金宝认真穿鞋子的中年妇女说,“她就是金秀,她对金宝可亲了。”2011年,自称“家住济宁、丈夫是养鱼的”但找不到回家路的金秀被警察送来救助站,“当时她还怀着孩子。”顺利分娩后,金秀的女儿被送到济南市儿童福利院,而智障的金秀就一直住在了救助站。
  或许是出于母爱,金秀对小金宝尤为关爱。帮小金宝拿筷子、给他端饺子、像母亲一样训斥他“先吃饺子,晚点吃月饼”。尽管忘了家乡的具体地址,但小李等救助站工作人员一直在努力让她回忆,“她是这群人中最有可能找到家的人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