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夫妇:全家上阵助老28载
2014年09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中秋前夕,孙连兴、齐秀荣夫妇为老人检查身体。
     文/片 本报记者 李钢   
  “你帮我给温玉兰大娘检查完身体,再去接孩子回家吧!”9月5日下午5点多,小学生放学时间已过,孙连兴还是叫住自己的爱人,为东营市广饶县花官镇敬老幸福院的几位老人检查身体。
  自1987年到敬老院医务室义务帮忙开始,近30年来,残疾人孙连兴从“义务服务”到“专职医生”,从自己一个人到全家人一起上阵,一直走在“志愿助老”的路上。
 公益人物 
  【孙连兴 齐秀荣】
  东营市广饶县花官镇敬老幸福院义工
白天敬老院帮忙,晚上学医术 “看到老人们伛偻而孤独的身影,心里很难受。”
  “再去看看李本元大爷。”9月5日下午,记者在东营市广饶县花官镇敬老幸福院见到了孙连兴夫妇。这所敬老院坐落在一个安静的“角落”,孙连兴正拄着双拐和妻子一起,挨个为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饭,同时也帮他们检查身体。
  “当时我在敬老院附近工作,看着这些老人经常生病,到医院看病又不方便,我就想着学医照顾他们。”谈起为什么会到敬老院当医生,如今已满50岁的孙连兴仍不改初衷。
  出生在东营市广饶县花官镇司田村的孙连兴,16岁时就外出打工,打工中,他失去了右腿。1984年,孙连兴到一家福利饭店干会计,“每天都会看到老人们伛偻而孤独的身影,我心里很难受。”从那时起,敬老院里便时常见到孙连兴的身影。
  为更好地照顾孤寡老人,1987年孙连兴辞掉工作,白天到敬老院医务室帮忙,晚上自学医学基础课程。“当时镇卫生院有大夫来值班,我就和他们学。”后来,孙连兴又到当地县医院学习,并通过了全省乡村医生考试,拿到省卫生厅颁发的医师证书。

用嘴帮急症老人吸痰 “自己的儿女也不过如此,他比亲生儿子还亲。”
  取得医师证书后,孙连兴成了敬老院的特殊“专职”医生。为了能更好地照顾老人,孙连兴还主动要求吃住在敬老院。
  “我听老院长说了这事,非常感动。”敬老院院长刘海泉到敬老院已经12年,最初他也是听前任说起孙连兴的故事。
  2000年,老人赵树礼因患肺气肿,黏痰堵在气管无力咳出,眼看着就要发生危险,孙连兴毫不犹豫地俯在老人的身上,一边嘴对嘴地往外吸痰,一边给老人做人工呼吸。
  “就是自己的儿女也不过如此,他比亲生儿子还亲。”躺在床上的赵树礼感动得热泪盈眶。
  “真是多亏了孙医生,很多次半夜叫他起来,给我看病,觉得心里有些过意不去。”今年81岁的李本元患有肠梗阻和脑血栓,平常吃东西稍不注意或者天气不好的时候,很容易发病,每次孙连兴都是及时赶来。已经在敬老院住了11年的李本元,以前身体好的时候,还会和孙连兴“喝上一壶”。
“我们走了,老人生病怎么办” “敬老院就是我们的家,我们会一直走下去。“
  “当初和他结婚,也是看上他对老人的这份爱心。”孙连兴的爱人齐秀荣说,现在她是孙连兴的助手,夫妇直接吃住在敬老院。
  如今,齐秀荣和孙连兴已经养育了一对儿女。大女17岁,小儿子9岁。在父母的带动下,两个孩子也力所能及地帮忙照顾老人,或者陪老人说说话。“放学回家,俩孩子总是先到老人那里去,老人们有个稀罕的或好吃的也总是留着给孩子们。”刘海泉说,在老人们的眼里,两个孩子就是他们的孙子孙女。
  一晃近30年,原本青涩的孙连兴也已有了白发,但家里仍一贫如洗。成为敬老院“专职医生”后,敬老院也给孙连兴开了工资,但由于敬老院照顾的大都是“三无老人”,钱很少。
  “以前,亲戚朋友也有人劝我,自己开个诊所,那样体面而且赚钱也多。”孙连兴坦承,当初自己苦学医术,也是为了给残疾的自己找个谋生之路。“我走了,老人们怎么办?院里六七十位老人(最多时一百多位),我最熟悉他们的身体情况,离不开他们了。”孙连兴说,“敬老院就是我们的家,我们会一直走下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