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今年的中秋并不平静,自从一篇题为“反腐不应该反职工福利”的文章,经由人民日报客户端转发,关于福利的问题就引起了众多媒体的议论。从福利发放到薪酬体系,再到整个分配制度,少了月饼,多了思考。
□任鹏
“反腐不应该反职工福利”,中秋节这天,人民日报客户端以此为题推送了一则评论。有着2456万“粉丝”的人民日报官微于当天上午10点16分,及时对此进行了推介。
“人民日报”四个字让这则评论在特殊环境和语境下,有了特别的意味。仔细研读不难看出,这则评论有着层次清晰、递进分明的情绪表达。最终的指向也颇为明显,“在保持‘官不聊生’的同时,还应逐渐提高中低层员工的工资,保持职工正常福利的稳定,实现收入、福利的货币化、透明化和稳定化。”
追根溯源不难发现,这则评论始发于以“非政府”自称的政治家网,经由人民日报客户端转发才“火”起来。各家纸媒、新闻网站和客户端出奇地默契,不仅推荐了这则评论,更是大有刷屏之势。
顾不得理会其中有何种深意,围观者们开始欢欣鼓舞了,颇有些“终于有人为我仗义执言”的小委屈。一位内蒙古网友直言人民日报“接地气”,说出了千万基层一线员工的心声。
福利发与不发引发的不清净确实不少。《新京报》报道,中秋节假期后的第一天,东莞东城万士达液晶显示器有限公司万余名工人集体停工,有人情绪激动一度冲到工厂外马路上,导致交通堵塞。原因是公司在中秋没发月饼并取消了每人六百元的节日奖。
不甘心仅以推荐的方式摇旗呐喊,各家媒体自然要策马而上。
谈及福利,《华商晨报》率先给出了解释。“职工的正常福利,大致包括现金补贴和非货币性集体福利。”细心的记者注意到,财政部5年前下发的《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明确了福利的范畴,且精确到“企业提供福利费一般不超工资总额14%”。
但对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来说,想要厘清“正当福利”和“腐败福利”,仍旧“剪不断理还乱”。
各种不同声音中,新华每日电讯倒是有自己的独特表达。编辑选取的评论文章态度无比坚决:该给的薪水要给,不该发的“福利”一分也不给。相信只要形成制度,公务员会习惯不发月饼的日子。
尽管话语生硬、态度冷冰,还有那么点不近人情,但仔细琢磨一下,道理倒是清楚得很。相比之下,更多的评论员们则表达出对福利背后的“灰白色”的忧虑。
中国之声评论员潘采夫就提及目前发放的福利存在许多“灰色地带,“难以制定统一的标准,透明地执行。”《长江日报》则指出,无论是用以掩蔽腐败的“福利”,还是作为职工正常收入的“福利”,都具有不够公开、透明的缺陷。
“国字号”媒体新华社更是批评一些地方和单位违规、滥发福利,将正常的节日福利演化成隐性的灰色待遇,缺少有力的监督和明晰的标准,一些单位钻空子,利用福利打擦边球,使原本正常的福利一词渐渐蒙上了一层灰色。最后,还摆出今年审计署的一组审计数字:7家央企超发福利11亿元,6家国企违规发出1.7亿元职工福利。
批评之外,也要给出解决之道。在中国之声评论员郭静看来,应该建立公开透明的制度,对福利的费用来源进行监督。新华社则给出“应该在执行层面明确福利的概念和标准”的答案,让福利发放的执行者、接受者和围观者都清楚明白地知道福利的“黑白灰”。
更多的评论者,跳出这场福利之争,进入一个更高的观察纬度。
“归根到底,节日福利的争议不是围绕简单的一袋米、两桶油、两斤月饼……争议背后,还隐藏着长期以来社会分配关系被扭曲的问题。”对于体制内外的福利差引发的吐槽,新华社的时评点出了问题的实质。《长江日报》也从相似角度给予助力:福利往往看不透、说不清,却又过度被看重,其实客观上体现了社会收入的不规范。
新华社的时评作者把所有想表达的意思都体现在了标题中:福利之争凸显社会福利体系新期盼。在其看来,“这种公众期盼的社会福利体系应既能激励先进,又能惠及绝大多数群众。只有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覆盖广泛的社会福利体系,才能带给最广泛的劳动者真正的‘福利’。”
《长江日报》也继续跟进,提出用完善薪资体系来破解福利困局,“其实严格来说,薪资收入有规范,有正常增长机制,收入体系健全,社会保障充分,就是真正落实了福利。而根本途径是要构建完善的薪资体系,以及收入分配制度。以‘工资化’彻底清除掉收入的‘灰色’部分,无需再寄希望于说不清的‘福利’。”
尽管话是这么说,但触动某些人的利益,不比触动灵魂更容易。
“节日福利并不是法定的,因此,以往有的现在不一定要有,别人有的不一定自己就要有。但是,公平却是整个社会都需要的,而最大的公平,则是劳有所得、劳有应得,这也是最大的福利。”荆楚网为这场争论暂时画上了句号。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