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农户不再在秋天哭泣
2014年09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陈莹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可是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频频在报纸、微博、微信上看到,哪里的农户的蔬菜、水果等等农产品滞销了。尤其是农户捧着丰收的果实无奈、哭泣的照片,让我们看得心碎,却也不由心生疑惑:这样的事怎么总在发生?
  我国自古便有尊重粮食,尊重农户的传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悯农》是很多人孩提时就学的诗。寥寥几字,将农户的艰辛尽吐出来。随着物质生活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日子已经进入到极大丰富的地步。随季节而吃,更是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成为了历史。
  然而,食品丰富到令人眼花缭乱之时,农户的销售难却不时跳出来,令人心酸又无奈。中国有句老话:救急不救贫。果实烂在地里,是急事,我们不能眼巴巴地看着辛苦一年的农户欲哭无泪。可急过了,造成贫困的原因是不是要解决呢?
  很多人将问题简单地归于供需关系,农户种植种类只追求当下的销售情况。喜欢买水果的市民会发现,前两年烟台桑葚的价格高,小花盆口大小的盒子装了一半,不过几两就要卖10元。就在今年,各个水果摊上都堆满了桑葚,价格更是几天一降。而最近滞销的无花果也走着同样的路线,从十元一斤,跌到现在的十元三斤。
  很多农户缺少风险预判的能力,其实,他们也做过这方面的尝试:去乡邻的田间地头看看都种了啥。可是这种基本层次的了解,是达不到辨析的标准。
  有人给农户开药方:加大深加工的能力、开展采摘旅游、网络平台、减少中间环节……其中每一项都看起来很有道理。可再下探一点就会发现,深加工的资金和技术不是普通农户能支撑起来的;市民开车到了地头去采摘,交了近百元的采摘费,捎回家里还要按市价买,精打细算过日子的只能当这是偶尔一乐;网络平台需要的营销和对人员的要求也是相当高……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张占斌曾说:农产品滞销有市场供求关系失衡的问题,政府与其绞尽脑汁推销积压农产品,不如通过搭建供销信息平台、走访农户给予产销信息预警,引导农户和市场对接。此外,可通过税收、保险等政策,以及减少产销中间环节,在生产、流通、销售各个环节上保证种植户利益。
  单打独斗总是很难形成气候,那么集合力多方下手就不失一个好的尝试。让农户别再在收获的季节哭泣,不是件一蹴而就的易事,它需要深入的研究、用心的体谅,再加上科学的方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