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好蟋蟀创富这盘棋
2014年09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蟋蟀是软黄金,抓住一只好的,能顶30亩地一年的收成。”中秋时节,德州宁津县柴胡店镇陈家村的男女老少都钻进玉米地里,忙得不亦乐乎。每年这个时节,来自全国各地的蟋蟀买主涌入这座不大的县城,动辄上千甚至破万的蟋蟀交易,撩拨着投机者的神经。(详见本报9月8日A09)
  承载着历史荣光的宁津蟋蟀,在当下俨然发展成了一项大产业,如今宁津县柴胡店镇等多个地区的男女老少,都加入到捕捉、交易蟋蟀的大军中,一虫千金的创富神话带动了产业链条的延伸,近4.5万名从业人员与蟋蟀结缘,每年创收超过4亿元。目前宁津县已形成以柴胡店镇中华蟋蟀城为中心,包括宁津县城、孟集、尤集、柴胡店等在内的五个交易市场,日交易人次近2万人,还形成了陈家、尤集、大周、安家等80多个蟋蟀专业村,蟋蟀之城的光环实至名归。
  小虫养大城,这里边包含着大大的生意经。除了悠久的历史传统外,老一辈人对宁津蟋蟀的内引外联作用不容忽视,在那个交通闭塞、信息不通达的年代里,正是陈方彬等老一辈人将宁津蟋蟀带到了外地,南北经济融通下,八方商客纷至沓来,一掷千金只求淘到好虫。不差钱的客商不断涌入,这就给餐饮、住宿、交通等服务业提供了商机,比如交易场所附近的家庭旅馆遍地开花。以蟋蟀为媒介,宁津县的城市建设不断提速,斥资为蟋蟀专业村修路,兴建中华蟋蟀文化城,申报斗蟋传承人,这彰显了养蟋斗蟋从纯粹的民间行为,渐渐演化成政府支持的产业。
  生意经念得好,还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市场繁盛的背后,宁津蟋蟀暗含着数量、品种锐减的隐忧,母蟋蟀和幼小蟋蟀被过度捕捉,杀虫剂等农药污染,成了阻碍蟋蟀产业走得更远的障碍。好在,越来越多的宁津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禁捕母虫幼虫的呼吁,自然保护区的设立,蟋蟀文化开发的重视,为徘徊在环境危机下的宁津蟋蟀装上了“护甲”。
  其实,蟋蟀文化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绝对不单单是斗蟋蟀这么简单,保护蟋蟀要丰富蟋蟀文化的展示形式,比如开展蟋蟀的书画、征文、影视作品等形式。唯有对蟋蟀文化进行更好地传承,借助城市发展成果对蟋蟀产业进行反哺,才能下好蟋蟀创富这盘棋。
教师节“禁礼令”有点绝对
  在你学生时代的记忆里,有没有偷偷把鲜花藏到讲桌下的经历,当踏着铃声走进教室的老师,发现孩子们为她所藏的惊喜时,她会微笑着假装生气,可那双笑着的眼睛里,分明还装着讲台下伴她一起笑的孩子。一束鲜花、一张贺卡、一句“祝老师节日快乐”……想必,这些充溢着温馨和祝福的节日画面,定会定格在师生共同的回忆里,成为一辈子的珍藏。
  可今年的教师节却变得有些“冷清”。据报道,市区不少学校明令禁止教师收受学生和家长花钱赠送的礼品,学生只能给老师送一张手工制作的贺卡了。打造良好风气的初衷本无可厚非,可这样一刀切的政策,是不是有些矫枉过正了?
  我们都知道,节日送礼物是表达谢意、联系情感的一种古已有之的方式之一,如果礼物可以用作摆设或者实用,还可以长久且随时地唤起美好的记忆。而教师节期间,学生向自己敬爱的老师送一张贺卡或一束鲜花,那是孩子们向老师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就如同子女给父母买件小礼物一样,父母在乎的只是子女的那份心意,而不是礼物本身。  仔细想想,“禁礼令”一出,很大程度上遏制的只能是那些单纯想“送心意”的人,那些另有目的人会想尽各种招数、找出各种机会送礼,这简单的一纸规定能拦得住吗?显而易见,送礼出现的问题,跟送礼本身这一行为没多大关系,关键是礼品本身,价值几何,目的何在,千万别因噎废食。
  尊师重教本来就是一贯的传统,不应该被轻易否定。而且既然是“度”上出了问题,那怎样把好这个“度”,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以后不妨把教师节看做一个传输价值观给孩子的机会,如讨论如何把握给老师送礼的度:老师可以收哪些礼?孩子最能传情达意的礼物是什么?这会使孩子、家长和老师同样受益,也化解了家长给老师送礼的焦虑。
  当然,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教育行政部门更应该加大监管,只要发现一例收红包或者收厚礼这种严重违背师德的行为,就要严厉查处,这才是最应该被禁止的。毕竟,教师这样一个神圣的职业,禁不起任何一点玷污。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