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只能用来怀念
2014年09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我爱我家》的台前幕后
定名《我爱我家》
  1992年11月,英达与王朔第一次开始讨论情景喜剧的创作意向。按照他们的设计,这部剧聚焦的是一个老干部家庭,老干部早年参加过革命,解放后担任过政府机关的领导职务。家里有一儿一女,女儿行大,找了一个南方倒插门的女婿,生下一个女儿。经过多次探讨,最后写了一个电视剧策划提纲,但剧名还没有想好。英达的大堂弟英壮也参与了早期的策划。英壮是北大物理系毕业,分配到一家科研单位做工程师,当时在单位下属的一家公司担任经理。
  英达当时的想法是,拉到投资就和王朔、英壮等人创作剧本。所以接下来排在第一位的是找到钱。1993年初还没过完年,英达就拉着王朔赶往冰天雪地的东北,到长春去拉投资。东北的酒场总是很多,有一次醉意甚浓之际,王朔提出这部剧可以叫“我爱我家”。英达听完感觉特别别扭,认为这是一个病句,起码应该是“我爱我的家”。王朔坚持认为,就是要这个别扭劲儿。
  王朔是起名的高手,不管是《过把瘾就死》《玩儿的就是心跳》等小说,还是《爱你没商量》等影视剧,名字都能言人之不能言,令人过目不忘。
  于是,策划案的空白处填上了“我爱我家”四个字。
  不经意间,《我爱我家》已距我们20年之久,剧中古灵精怪的圆圆扮演者关凌都结婚生子了。可《我爱我家》似乎又离我们很近,直到现在,电视荧屏中还时不时传来这家人的欢笑声……
  上世纪90年代,我家摆着的还是14英寸的熊猫牌彩电。某天傍晚,我趴在炕边看了集《我爱我家》,一下子着了迷。后来有了电脑,学会看视频后,头件事就是重温《我爱我家》。郑猛这本《我爱·我家》“20周年珍藏纪念”瞬间把我拉回了童年。神奇的是,品读着文中辑录的台词,就感觉这些文字突然有了生命,仿佛剧中角色把它们传入你耳畔,脑子里随之会联想起一幕幕情节。有时太过熟悉,连文字也可以立体起来,这就像“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一样,看到之后会不自觉地唱出来。
  这本向《我爱我家》致敬的书其实很小众,如果是没看过《我爱我家》的读者肯定对它熟视无睹。这本书又很大众,实在是因为喜欢《我爱我家》的观众不计其数……
  《我爱我家》是中国的第一部情景喜剧,也是迄今为止无法逾越的高峰。导演英达说《我爱我家》的成功有一半的功劳得属编剧梁左,这句话并非是英达的自谦。梁左的离世让中国情景喜剧之路猝然间停顿,后来的情景喜剧众多,很大一部分是导演英达和剧中演员担当主角,但也都流于平庸,归根结底在于剧本的苍白无力。经典总是用来怀念的,以至于时隔20年之久,关于它的书还是能够大卖。
  感谢作者郑猛,他敲开“202”那扇亲切而略带神秘的大门,寻访该剧数十位主演、客串明星、主创与幕后,在一位位“我家”成员的追忆和讲述中,当年创作现场终于重现。英达与宋丹丹早就劳燕分飞,文兴宇、英若诚等老艺术家也相继离世,《我爱我家》的主创们永远不可能再凑一起把“我家”的故事延续下去。好在还有影像和书籍,让“家迷”们能够在欢乐中回味那份美好。
  经典总让人惦记,即便原班人马不可能重组,可总有人惦记金字招牌。事实一再证明,对经典翻拍和续拍成功的寥寥。新《编辑部的故事》简直让人无法直视,很不希望《我爱我家》也来个狗尾续貂。让经典留在那吧,不要再去叨扰那个美好的记忆。
本报记者 毛旭松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