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上这好书记,是俺村的福气!”
□修路、安装自来水、修建幼儿园,他让高庄村发生大变化□期满主动留任,“第一书记”张景振还想为村民多做些实事
2014年09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景振在街头同村民拉家常了解村民的生产生活情况。
     本报记者 邢孟
通讯员 车先申 李英   
  “遇上这样的好书记,是俺村的福气!”在郓城县郭屯镇高庄村,提起“第一书记”张景振,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他让原先的落后村变成了现在人人羡慕的小康村。
  2013年3月18日,省检察院派驻郓城县郭屯镇高庄村“第一书记”张景振正式上任。一年来,他修公路、建排水沟、装路灯、改造电网、修建幼儿园、免费安装自来水……让高庄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村民们的幸福指数直线上升。一年期满,原本可以回城的他却主动留任,继续带领村民们致富。
“第一书记”来到,让高庄村焕然一新
  “趁现在农闲,抓紧时间把村子里的生产路用砂石铺一下,这样农忙时就不会因为路不好走影响农业生产了。”虽然在济南准备考试,张景振仍惦记着村里的工作。
  张景振今年36岁,军人出身的他有着研究生学历,能文能武。虽出身农村,对自己即将面对的工作也做好了心理准备,但这里的贫困还是超乎张景振的想像:村子破烂不堪,典型的“水泥路”(有水有泥)。村里没有幼儿园,孩子们得到五里外的村庄去上学。村民吃水都是用老式压水井,种地都是“靠天吃饭”,一千多亩地只有几眼机井,遇到天旱,村民经常为浇地争吵。
  上任后,张景振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造”工作:在第一批“第一书记”修路1.1公里的基础上,修路2公里解决村民出行问题;联系电力部门组织村庄电网改造,改造电网6000米,新增200kvA变压器一台;协调教育相关部门申请村幼儿园新建指标,在他的努力下一座占地2000平方的标准幼儿园建设项目即将完工;在全村安装99盏路灯;整治大小街道,在主要干道两边修建排水沟,并进行绿化;和邻村反复协商,共同投资10余万元,修建1300余米砂石路,打通南北通行路;投入10余万元为全村400余户村民免费安装自来水。
  除了搞好村子的基础设施建设外,张景振还利用文化资金建立文化广场,组建20人的秧歌队,配齐各种装备,在村小学成立腰鼓队等,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为了改善村子的精神面貌,他又组织开展“首届好婆婆、好媳妇暨五好文明家庭评选表彰大会”,评选表彰27户“五好文明家庭”、3户好婆婆、3户好媳妇,并发放奖品和证书。投资3万元建立两条文化街,张贴以24孝、邻里和谐、文明卫生等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宣传画,让高庄村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积极联系致富项目,村民腰包鼓起来了
  16年的部队生活让张景振在工作中能迅速和群众打成一片,走到村民家里,随手帮村民干活。
  “高庄村有1100多人,土地1300多亩,相对地少人多,村民的收入也不高。”为了改变村民靠天吃饭的现状,张景振充分利用村里远程学习教育网,组织学习畜牧业养殖种植课程,带领村委班子成员和群众代表18人去宁阳县郑龙村考察参观集体农业和蔬菜大棚种植情况、到鄄城考察油用牡丹种植情况等。通过不断地学习考察,一年来高庄村又成立了2个蔬菜合作社进行大蒜种植;发展了2个养羊合作社养羊600多只。除此之外,张景振还利用省残联35000元帮扶资金,引导残疾群众开展致富奔小康项目。
  张景振到村一年半的时间,高庄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村子变漂亮了,村民浇地不用愁了,孩子上学不用愁了,村民有了精气神,每天晚饭后,聚在一起,扭秧歌,跳广场舞,让附近村民眼馋不已。今年3月份,张景振“第一书记”挂职期满,但他舍不得离开这片土地,于是申请留任,村民更是舍不得离开,村民代表签字画押,要求郭屯镇政府把他留下。就这样,张景振成了为数不多连任“第一书记”的人。
  “地里的电线杆已埋好,扯上新电线就能用了。生产路马上就能铺好了,文化大讲堂也落实的差不多了。”张景振说,之所以选择留任是因为他还有很多好的想法没有实现,还想继续为村民们多做点实事,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带领村民们走上致富的道路。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