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的纺车,别挡住了两国的合作
2014年09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王昱      

  习近平在访印期间参观甘地故居时,亲自摇动甘地曾经使用过的纺车。作为甘地精神的代表,印度人对这架纺车情有独钟,甚至将之印在自己的国旗上。不过,在中印即将展开进一步经济合作的当下,这架纺车所蕴含的某些精神,恐怕也应引起我们的警惕。
  虽然同为金砖国家,但中印之间经济实力上存在差距是个不争的事实。这个差距有多大呢?在习近平访问之前,美国《华尔街日报》登出一则报道,认为“今天的印度与2001年的中国十分相似”,言外之意,中印之间存在着13年的差距。
  印度经济发展的困局,恐怕还真应从甘地的纺车说起。想当初,为了赶走英国殖民者,甘地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运动的中心思想可以总结成毛泽东的那句名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甘地为了抵制英国洋布,亲自手摇纺车织布。为反对英国食盐专卖权,和群众一起自煮食盐。这么一搞,英国人确实没得赚了,只付出管理印度的费用,却在这块殖民地上揩不到油水儿。印度最终能取得独立,甘地的不合作运动居功至伟。
  不过,甘地的“纺车精神”在印度独立后的发展中产生出了始料未及的衍生品。自居为甘地好学生的印度开国总统尼赫鲁,为了实现印度的大国梦,提出了“尼赫鲁主义”。尼赫鲁主义在经济方面的主张,可以说就是将甘地对付英国人那一套运用到了本国的经济发展中——他认为,印度应当发展自身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而不依赖于进口。为了实现这种被后世经济学家总结为“进口替代”的发展思路,实行严厉的民族工业保护政策。
  这套“关起门来自己过日子”的思维,与二战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是格格不入的。然而,这个闷儿印度人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真正解开,而此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开展了十余年。这就是印度为何会输掉与中国经济赛跑的原因。
  时至今日,印度的贸易保护主义仍很浓重。根据2012年的一份统计材料,截至当年6月,外国对华化工产品发起的反倾销调查合计309起,其中印度一国就发起了89起,等于欧盟(46起)、美国(43起)两家对华化工产品反倾销调查之和。在中印都意识到应当加强经济合作的当下,印度这种由来已久的“保护主义”倾向,不能不说是挡在两国经济合作之路上的一块绊脚石。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